從探索者到引領者,廣東文化產業何以長青?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樑施婷 深圳報道
文有脈,行必遠。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始終堅持以文化人、以文塑城、以文興業,文化的賡續傳承甚至牽動着社會的發展、國運的興旺。
而文化產業作爲文化與經濟相結合的新興產業,已經成爲促進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以下簡稱“文博會”)就是典型的例子。
自2004年創辦以來,文博會便以文會友、以展帶商,吸引線下展商數量從700多家增加至3076家,參會國家和地區也從10個增加至108個,累計總成交額超2.8萬億元。近年來,文博會每年都會吸引國內外超10萬種文化創意產品、4000多個文化產業投融資項目在現場進行展示與交易。
文博會的“頂流”現象背後,折射的正是廣東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蓬勃生機。近年來,廣東加快建設更高水平的文化強省和展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窗口,大力發展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重點打造數字文化引領地、文化創意新高地、文旅融合示範地,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新成效。
2023年,廣東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25萬億元,增長6.0%,全國佔比超過1/6(17.36%),文化產業規模總量連續20年位居全國首位,支柱產業地位進一步鞏固。
廣東文化產業何以長青?廣東如何從探索者一路成長爲文化產業的引領者?本屆文博會上,或許可以一探究竟。
集羣式打法“鍛造長板”
廣東是全國少數實現文化產業全行業覆蓋的省份,文化產業體系完備,上中下游產業鏈完整配套。數據顯示,2023年,廣東規模以上文化企業在文化核心領域實現營業收入1.34萬億元,增長10.7%,佔全國1/8。
縱觀廣東文化產業的發展歷程,其集羣式的打法思路清晰。近年來,廣東以頭部企業爲“鏈長”,配套鏈接上下游產業,培育了大批特色產業集羣,助力廣東文化產業做大做強。尤其是運用新科技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大力發展文化先進製造業,培育戰略性新興文化產業集羣,打造出了更多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
比如,廣東打造了一批工藝美術、動漫遊戲設備及衍生品製造等產業集羣,培育了一批富有地方魅力的文化品牌,一些優勢產業甚至實現了“加速跑”。
2023年,在文化產業9大門類中,廣東在新聞信息服務、文化製造、創意設計等7個門類的營業收入全國佔比均超過10%,位居全國前列。數據顯示,廣東以內容生產爲主的文化服務業保持快速增長,2023年規上企業營業收入9127億元,增長10%。
其中,舞劇《詠春》、電視劇《珠江人家》、音樂劇《雄獅少年》、歌曲《一路生花》等大批粵產文藝精品帶動影視、演藝、出版、創意設計、動漫遊戲等優勢產業進一步鍛造長板,形成了一批優勢突出的產業集羣。
廣東還通過持續實施數字創意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羣行動,數字創意、遊戲、網絡視聽、線上演播等新業態涌現,涌現了一批有全球競爭力的文化製造“小巨人”“獨角獸”企業。
例如,華爲推出影視製作AI渲染技術,將線下渲染6個月週期降低到2周,能夠毫秒級實時生成數字人。騰訊利用先進數字技術製作了《數字藏經洞》《數字長城》等精品。華強方特運用AR、VR等前沿科技和飛翔球幕、幻影成像、巨幕等創新藝術展現方式,打造衆多獨具文化魅力的主題公園項目。
跨界式思維“打造增量”
除此之外,廣東近年來通過不斷推動文化與科技、金融、旅遊等融合,利用“跨界式思維”催生出了不少新的文化業態,也進一步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同時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
例如,“文化+科技”,廣東前瞻佈局戰略性新興文化產業,基於5G、VR/AR/MR、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文化新場景不斷涌現;“文化+旅遊”,產生了全球最大的主題公園羣華僑城、長隆集團;“文化+金融”,產生了文化產權交易所,在全國創新舉辦2023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投資大會,實現超20億元的項目簽約,迅速成爲我省推進“文化+科技+金融”的品牌活動。
除此之外,廣東媒體深度融合發展加速,全省集中優勢力量打造媒體融合平臺“兩端一雲”,做大做強正面宣傳,提升輿論引導能力,“南方+”、羊城派、觸電新聞、21財經、N視頻、粵TV等影響力進一步提升,全國領先的融媒體矩陣初步建成。
近年來,廣東還不斷加快推動文化產業出海,目前已形成較完備的文化產品出口體系,出口覆蓋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酷狗音樂面向印尼、越南等開啓數字版權出海業務;三七互娛在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發行遊戲超過180款;詠聲動漫打造輕教育系列IP《百變校巴》,在全球15個國家和地區上線播出,榮獲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評選的“2021年優秀海外傳播作品”……
本屆文博會上,廣東展團以“勇立潮頭,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爲主題,廣東全省21個市、參展企業381家,協同文化央企以及香港、澳門,攜2萬件文化產品,在第13號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產業創新展”集中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