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棄臺、賣臺到毀臺
(圖/Shutterstock)
在冷戰時代,國際體系呈兩大一小的銳角三角形,美國結合中國對抗蘇聯。待冷戰戛然而止,美國彷彿獨霸,老布希顧盼自雄,拔劍四顧心茫然,波斯灣戰爭逼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柯林頓專注北愛爾蘭和解,心不在焉,坐視波士尼亞生靈塗炭。小布希報復恐攻出兵阿富汗,又拉下海珊殺雞儆猴。歐巴馬興師問罪利比亞及敘利亞,還增兵阿富汗。
川普上臺,美國已經捉襟見肘,人設由慈眉善目淪爲漫天要價的無良商人。等到拜登入主白宮,國際體系悄悄演變爲一大兩小的鈍角三角形,中國已非吳下阿蒙。當今,拜登的大戰略由務實的現實主義調整爲選擇性交往,兩黨看來仍然涇渭分明,實質差異不多。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領導者大致上服膺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大原則,此後江澤民及胡錦濤可分別化約爲臥薪嚐膽、生聚教訓及發奮圖強的努力。習近平延續奮發有爲,揭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應是企盼跟美國平起平坐,看不出有取而代之的蛇吞象野心,「一帶一路」或可解釋爲避免跟美國「重返亞洲」戰略抗拮的轉進。
即使捍衛西太平洋沿海或許出自自衛性考量,由東海到南海卻是國際海上通衢要道,而臺灣海峽更是控制海上自由通行的咽喉,恐難單純解釋爲畫地自限或捍衛勢力範圍。以美國爲首的盟邦不能等閒視之,印太戰略方興未艾,軟圍堵的對象不言而喻。
美國稱霸百年,睥睨天下、不可一世,難說遲暮之年。近年所謂「權力轉移理論」甚囂塵上,更有「修昔底德陷阱」說法推波助瀾,應是附和共和黨「美中終須一戰」的傳統看法。民主黨的拜登國會議員出身,老驥伏櫪,自信嫺熟外交事務,尚難謂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他認爲美國的國家利益大致可分安全、利益及民主三個場域,或可採取薩拉米香腸戰術,進行市場分割遊刃有餘,又以爲可跟中國曉以大義。
事實上,美國當下有求於中國,特別是氣候變遷等全球性課題,更不用說在烏克蘭戰事拉攏中國製衡俄羅斯,因此,短期內或許有大選的轉口內銷壓力而必須劍拔弩張。既言競爭不等於衝突,委實看不出有對立的必要。
美國當年調停國共內戰失敗,杜魯門一度棄守臺灣,韓戰爆發才又納入核子傘保護。艾森豪與中華民國簽訂共同防衛條約,雙方關係如膠似漆,副手尼克森還來臺訪問過。等到攀交中國對抗蘇聯,盟邦關係棄之如敝屣,「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莫此爲甚。卡特在1999年來訪,演講中振振有詞斷交是逼臺灣想好自我定位,拒絕道歉。
進入21世紀,美國自顧不暇,目中沒有臺灣;到川普時,猛然發現臺灣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提款機,拜登則視之爲拖垮中國的亞洲版烏克蘭。不管如何,《臺灣關係法》所框架的規範曖昧,所謂「不支持臺灣獨立」雖充滿無限想像,美國不可能將臺灣納爲51州。國家利益至上,由棄臺、賣臺到毀臺,難料大哥會不會把小弟送羊入虎口。
(作者爲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