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到民生,看智慧城市的“嶗山”經驗
無論是生活便捷度的提升,企業運作的優化還是產業質效的賦能,數字技術發展的所有初衷,其實都最終指向同一件事——城市綜合治理。
關於這一點,早在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就曾在《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強調,要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推動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但城市數字化治理的難點在於,這是一件既需要宏大敘事又牽扯無數細節的事情:
大到百億千億級項目的管理,小到馬路上鬆動的井蓋和雨後的積水,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治理環節究竟該如何與數字技術接軌,城市又該如何讓數字化技術的介入實現治理效果的最大化乃至推動營商環境提升、區域經濟發展?
此刻,在北方數字城市建設的橋頭堡之城——青島,嶗山就以其別具樣板意義的做法,就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屬於它的答案。
智慧發改:乘數字東風,讓“重器”起舞
2300億。這是2024年嶗山區全力推進的315個重點項目的總投資額。
對於傳統的人工管理辦法,這樣龐大的體量不僅意味着難以消化的巨大工作量,更難以保障在資源的配置、進度的監督以及管理層的決策上的準確性。
但在今日的嶗山,這個問題已是過去式。在嶗山區電子政務與大數據中心的賦能下,嶗山區發展和改革局與海納雲共同開發的嶗山“智慧發改”投資項目管理平臺,就以大數據技術,爲嶗山的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插上了“智慧科技”的翅膀,實現了項目管理“一張圖”:
(嶗山區固定資產投資運行監測“一張圖”)
首先,平臺以發改投資項目管理業務爲核心,通過整合技術、業務、數據三要素,建立項目審批流程和項目信息庫,實現對投資項目從儲備、前期、在建、竣工到運行投入的項目生命週期全過程監管;
其次,對重大重點項目建設情況進行立體呈現,全可視化調度,使投資項目監管客觀有據,投資決策科學高效。
重要的是,人工智能的接入,讓嶗山的項目管理和決策環節均步入了智慧化管理階段——
一方面,與嶗山區城市雲腦的結合,讓該平臺實現了低空視頻監控、中空無人機航拍、高空遙感影像、Pad端項目管理、移動手機填報等模塊,從而以科技賦能全流程實時監管,達到項目進度情況的隨時掌握,同時避免多口徑維護;
(無人機航拍)
另一方面,無論是項目申報審批升級、項目庫綜合管理、重點項目監管調度還是項目決策分析,基於對投資數據、業務數據、項目進展、資訊政策的綜合分析,該平臺還能夠爲項目管理者實現智慧投資輔助決策、智慧風險管理,顯著提高項目的管理質量。
正如《“智慧發改”建設規劃(2021-2025)》所指出的:“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優化宏觀經濟調控治理體系,精心打造集智慧審批、全過程監管、智能分析、智慧決策於一體的綜合管理平臺。”
如四兩撥千斤一般,名爲“數字平臺”的小小支點,就這樣撬動起嶗山千百億級體量的智慧化項目管理重任。
可以看到,聚焦城市發展“重器”,嶗山藉助智慧化手段,讓城市的建設開發和經濟發展進入了更科學、高效的運作模式之中。
智慧城管:以數智涓流,潤澤百姓民生
項目的管理服務於營商環境提升,指向區域經濟的發展活力,而民生的治理則指向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偏重於當下的及時感知、迅速響應,甚至是一定的預前性。這無疑更需要數字技術的介入。爲此,在嶗山區電子政務與大數據中心的深度賦能下,嶗山區城市管理局與海納雲共同打造了智慧城管解決方案:
(嶗山區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
在頂端層面,嶗山通過專門搭建智慧城管綜合業務集成平臺,以綜合性城市管理數據庫和大數據運算技術爲基礎,一圖呈現城市管理和運行各資源要素的空間分佈和即時狀態,構建城市管理分析決策的大腦中樞,實現“一腦控所有”;
在末端層面,嶗山又進行了大量的數據入庫和檢測儀佈局,包括對建成區範圍內約8萬個井蓋進行了普查測繪、權屬認領和建庫入庫,對轄區內易發生頂託、丟失及移位的2556處雨污水井蓋試點選擇118處安裝了井蓋狀態監測儀,對易積水路段試點安裝了56處雨/污水井蓋安裝液位監測儀等。
(青島嶗山區窨井蓋管理平臺)
這一方案最重要的價值,不僅在於它以跨部門、跨系統的全局資源匯聚監測和扁平化聯動指揮,爲城市管理消弭了管理者與管理者、管理者與實際問題之間的信息壁壘和反饋延遲;
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城市管理分析決策“大腦中樞”的構建,嶗山實現了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的城市管理新模式,治理能力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
目前,嶗山的智慧城管解決方案現已完成了從環衛管理、垃圾分類、井蓋管理、公廁管理到積水監控等城市管理業務的全面打通。這意味着,通過逐步構建起適應城市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數字化綜合管理服務體系,嶗山讓城市運行變得更加安全高效健康、城市管理更加乾淨整潔有序、爲民服務更加精準精細精緻,居民的幸福感、安全感、獲得感得到了全面提升。
城市治理數字化的“嶗山思路”
以上兩大樣板的落地,只是“數字嶗山”建設在應用層面投射出來的價值——
實際上,從頂層的規劃、底層數字底座的搭建到優秀樣板的持續涌現,可以看到嶗山已經從根本上打通了整個數字城市的佈局和推進邏輯,正逐步搭建起完善的城市數字化體系:
政策方面,嶗山區建立政務信息化項目管理機制,全量統籌全區政務信息化項目,形成政務信息化項目建設、信息化建設標準規範和共性基礎資源“三張清單”,推動數字基礎能力共建共享,提升信息化建設的系統性和整體性。
數字底座方面,嶗山區打造了集合城市雲腦、空天地一體化全域智能感知體系、城市雲腦指揮中心等數字孿生底座,彙集數據約16億餘條,治理數據8.6億餘條,實現衛星、無人機、視頻、掌端等數字空間與城市物理空間全時空、全要素融合。
數智賦能方面,聚焦“高效處置一件事”要求,首創“全域空天地感知體系+一網統管平臺+山東通平臺”數字化新機制,打造“揚塵防治一張圖”等16個創新應用場景,解鎖多項跨部門融合應用的嶗山“數智百景圖”,實現“主動發現、自動指令、快速處置、實時反饋”智能管理閉環,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
加之上文中以智慧發改和智慧城管爲代表的出色樣板的落地,一套架構清晰、底座厚實、上層應用場景豐富的城市數字化體系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迅速成長起來。
更可貴的是,“數字嶗山”的建設,還將其本土特有的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產業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全面實施“數據要素×”行動,加快推動“數據供給、平臺建設、載體支撐、生態集聚、產業協同”建設,探索打造“數據要素-數字技術-應用場景”三位一體的數字產業鏈,加快推進數據要素與各行業領域融合發展。
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錨定打造全國一流的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目標,發揮政府引領變革的“頭雁效應”,釋放優質場景,做深行業賦能,構建基於數字政府的城市級智能體,聚焦“大模型+政務服務”“大模型+城市體檢”“大模型+辦公助手”三大方向,帶動人工智能技術全域全景落地應用。
比起自說自話、閉門造車,顯然這種與企業和產業深度融合、互爲反哺的良性關係,將更有利於“數字嶗山”的長線發展:
一方面,這種政產企緊密聯結所形成的合力,成爲了嶗山在數字城市建設領域持續引領的動能“泉眼”,能夠讓“數字嶗山”得以長久保持旺盛的活力與競爭力;
另一方面,經濟發展、城市治理、民生福祉的全面數字化,讓嶗山既能夠爲企業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政府服務,也能夠爲人才創造更宜居、更具品質的生活環境——
在大數據的滋養下,嶗山這顆“金梧桐”正在形成對全國乃至全球企業和投資形成難以抵擋的招引魅力。
因此就參考價值而言,比起已經落地的樣板,或許整個“數字嶗山”的佈局思路,纔是更值得其他城市研究和借鑑的內容。有頂層政策、有技術底座、有落地樣板、有產業聯動,未來,隨着數字城市建設邏輯的明朗和模式的清晰,我國數字城市的推進之路也將走向加速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