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主導、低碳普惠 推動交通運輸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
人民網記者 許維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爲國民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大動脈”,也是其他各類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保障,交通運輸行業涉及多項具體工作,並將加速探索,持續邁向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
近年來,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科技的應用,推動交通運輸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持續完善智慧交通體系建設。
作爲全國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雄安新區如今已打造形成了城市交通大腦、自動駕駛、智能網聯、車路協同、智慧出行服務系統等一大批智能交通技術示範應用成果和創新項目。“四縱三橫”對外高速公路骨幹路網已經全面形成,“四縱兩橫”高速鐵路網絡正在加快推進,內部城市骨幹路網體系基本建立,城市框架全面拉開。
此外,今年的春運,人流量創同期歷史新高: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的總量達到84.2億人次。其中自駕出行成爲主力,達到67億人次,約佔出行總量的八成。同樣作爲全國首批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單位的高德地圖,於年前啓動2024年“溫暖回家路”服務計劃,旨在打造涵蓋多種不同場景的數字化綜合出行服務矩陣,爲全國各地用戶提供平安、便捷、溫馨的春運返鄉體驗。
其中包含的具備自學習能力的新能源導航,以及應用北斗衛星導航高精定位技術、在複雜的雨雪冰凍極端天氣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車道級交通預警、盲區會車導航等服務,均受用戶好評。整個春運期間,其調用北斗衛星日定位量的峰值也達到了4800億次。
空間廣闊,創新發展不止,在交通強國建設、交通運輸行業整體升級的進程中,高科技驅動已經成爲一條必經之路。
高科技推動智慧交通蓬勃發展,越來越智能化、越來越“聰明”的同時,也讓綠色交通、交通普惠等理念逐漸深入人心,推動整個行業進一步朝高效能、高質量的方向大步前進。
湖北襄陽建成了全國首個“智能網聯+智慧交管”深度融合應用城市,當地通過對城市400多個點位路口進行智慧化改造,同時建設交通碳排放實時監測與量化平臺,可對中心城區部分路口進行二氧化碳的量化分析,打造交通領域碳排放“可覈算、可交易”的新型應用場景,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的轉變。
在北京,由交通委員會、生態環境局、公交集團、地鐵公司、高德地圖等多方參與共建國內首個提供“門到門”服務的綠色出行一體化平臺“北京MaaS”,探索以碳普惠鼓勵用戶綠色出行的模式,並達成了綠色出行碳交易。目前,該平臺上參與碳普惠的用戶數已超過300萬,綠色出行減碳量累計超過40萬噸,通過碳市場的碳交易量達到了12萬噸。
還有同樣由數字化技術驅動的“輪椅導航”“助老打車”“一路護航”等貼心服務,則是推動了面向弱勢羣體的“交通出行普惠”,闡釋了交通強國建設過程中,“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以人爲本”的人文理念。
去年7月,江西九江德安縣就開啓了一場跨越了1300公里、歷經13個小時的生命接力,患有先天性腦積水的一歲“大頭”寶寶在醫護人員、交警、媒體,以及高德地圖“一路護航”的保障下,經過湖北、安徽、山東、河北,一路北上趕赴北京,順利前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尋求醫治。
交通,作爲發展的“先行官”,在經濟社會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另有專家表示,近年來,隨着新技術和新模式的不斷涌現,交通行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仍然任重道遠,大有可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