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業態模式 繁榮鄉村文化

(原標題:創新業態模式 繁榮鄉村文化)

作者:於洋(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大學基地研究員)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紮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明確要“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2024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紮實推進鄉村建設,繁榮鄉村文化,推進移風易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發揮着基礎性、引領性作用,對於推動文明鄉風建設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要挖掘鄉土文化資源,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推動鄉村文化繁榮發展,凝聚鄉村全面振興的精神力量。

鄉村的田園景觀、傳統建築、農耕與飲食文化以及獨特民俗等文化資源,都蘊含着珍貴的歷史記憶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爲鄉村文化振興賦予了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在鄉村文化建設過程中,一些地方對文化內涵理解還不到位、對文化價值挖掘深度還不足,推動鄉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仍需加力。部分鄉村在開發文化資源時,僅僅侷限於民俗展示和農產品粗加工,業態創新和模式創新較爲滯後,未能充分彰顯鄉村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層價值,難以構建具有持久競爭力的發展模式。要堅持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全面加強鄉村文化保護傳承,推動農耕文明優秀遺產與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促進鄉村文化資源活化應用和鄉村文化產業創新發展。

鄉土文化,承載着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是鄉村社會的精神紐帶和身份標識。可深入挖掘鄉村歷史故事、傳統技藝、民俗風情等文化元素,將其巧妙地融入鄉村旅遊、文創產品開發、農事體驗等產業項目之中,更好地融匯、傳播鄉村文化,推動文化鑄魂、文化培根。以四川成都道明鎮爲例,作爲“道明竹編”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核心發源地,該鎮深度挖掘竹編文化,打造諸多遊客互動體驗項目,構建民宿、餐飲等業態,滿足遊客需求。新生代非遺傳承人創新開發各類竹編文創產品,遊客到此既能參與竹編體驗、享受手工創作之樂,又能品嚐美食、欣賞田園風光,收穫沉浸式鄉村旅遊體驗。

近年來,鄉村旅遊、電商直播、非遺研習、農事體驗、文化產業等多種業態蓬勃發展,在促進鄉村文化振興的同時,拓寬了農民的增收致富渠道。不少地方打造了高品質“土特產”和文化品牌,積極運用新媒體擴大宣傳推廣,實現了文化繁榮與經濟發展的雙贏。

應該看到,整合傳統非遺、民俗文化等元素的同時,還要探索發展多元新型文化業態,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爲鄉村經濟持續注入新動能。在浙江湖州雙林鎮,當地引入社會資本,依託當地人文風情和鄉村古建,將綾絹、古橋、書畫、戲曲等多種文化元素融入影視作品創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影視作品,充分展現“雙林水鏡寺”“橫街民國風情街”“雙林青少年文化教育基地”“費新我藝術館”等景點的特色風情,塑造當地文化品牌,推動旅遊業、影視表演等相關產業發展,形成了良好的文化生態,爲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鄉村文化發展平臺,實現對鄉土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形成以市場需求爲導向、以鄉土文化爲核心、以人才優勢爲支撐、以創新驅動爲動力的鄉村文化生態圈。

鄉村功能和產業集成並非簡單物理相加,要通過整體謀劃、系統推進,實現政策之間的“化學反應”。應完善宏觀政策,加大對鄉村基礎設施、文化場館、網絡通信等公共服務投入,提供稅收優惠、資金補貼等激勵措施,鼓勵多元主體參與鄉土文化的保護和開發;遵循鄉村發展規律,堅持科學規劃先行,結合當地自然風貌、民俗文化、產業基礎等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差異化的發展規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內涵、市場競爭力的鄉村文化品牌;加強鄉村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多種教育培訓形式,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鄉村文化領軍人物,搭建促進鄉村文化交流和合作的平臺;強化農民主體地位,鼓勵開展訂單式、合作式產業項目,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形成農民與社會力量緊密協作、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光明日報》(2025年01月14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