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產》店面救星來了!健身中心疫後狂增8成

綜觀六都健身中心家數,臺北市146家最多,疫情前後家數成長57%,成長最多是臺中市及桃園市,臺中市共有131家、成長143%,桃園市70家、成長141%,雖然大幅成長,桃園市的家數仍居六都之末,應還有發展空間,臺南市家數大幅成長86%,高雄雖然家數成長52%幅度是六都最低,家數也破百家;在銷售額部分,今年1月到2月臺北市、新北市及臺中市都破4億元,桃園市及臺南市銷售額超過2億元,高雄市店數增加但整體銷售額反而減少9%,業者在六都快速拓點,不過銷售額成長速度表現不一。

郎美囡指出,雖然疫情期間線上課程、線上消費替代了實體消費模式,不過面對面的互動方式仍爲許多產業的核心,尤其健身房設備齊全,並有教練當面指導,健身體驗優於線上課程,且疫情後民衆更對於人際互動需求增加,健身中心業者看準商機,積極佈局各都會區據點,臺中市及桃園市近幾年人口成長,人口紅利拉動當利消費力,吸引各家業者卡位,臺南市健身中心今年的店數及銷售額都大幅成長,以往所需量體不高,有賴科技業南移,衍伸出的商機極具潛力,除此之外,中南部的不動產購置、承租負擔比北部輕,且更容易找到百坪、千坪又有停車空間的地點,因此健身產業的成長幅度更勝北部。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實體通路市場受到衝擊,商家營收不易,總租金高的大型店面空置率攀升,疫情後各個產業迴歸實體店面,中大坪數營業點因爲健身中心蓬勃發展而得利,尤其大型連鎖品牌需要大營業面積,租期也較長,意外衍伸中大坪數產品的需求,業種較侷限的地下室店面亦可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