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簡史:誰在伴隨中企闖世界?
一起走出去,向上生長!
文丨華商韜略 張靜波
圖拉,距離莫斯科182公里。
2019年6月,中國汽車品牌在海外第一個世界級整車製造廠——長城圖拉工廠,在這裡竣工。
海外建廠,一方面寄託了長城汽車創始人魏建軍的雄心,同時也是他不得不走的一條路。
過去幾年,中國新能源車企在國內,卷出世界高度,也贏得了讚譽。但鮮花和掌聲背後是血流成河。
內卷、價格戰,讓中國產業受傷,走出去,成爲必然選擇。
【中企出海,激盪40年】
在改革開放40年曆史上,走出去,就像2000年前,漢武帝向西打通河西走廊一樣,是刻在一個民族基因裡的使命。
1978年,隨着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及中美建交,中國打開國門,國家在鼓勵西方資本進入中國的同時,也提出:
允許出國辦企業。
這是中國第一次鼓勵企業走出去,也揭開了中企出海的序幕。
此後40年,中企出海從蹣跚學步到駛入深水區,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 代工、低端產能出海(1978-2010年)
從1978年打開國門到2010年,整整20年間,中企出海都處在不斷模仿、學習和嚐鮮的過程中。
1978年9月,在珠江三角洲的東莞,一家叫太平手袋廠的企業,開啓了中國內地三來一補的出海新篇章。
這種技術、市場兩頭在外的貼牌代工模式,隨後在珠三角乃至全國,遍地開花。
除了代工、低端產能,一些有技術實力的企業,也開始尋求將自己的產品,賣到海外。
1990年,海爾向遠在萬里之外的德國,出口了8000臺冰箱。這是中國家電企業最早的出海壯舉之一。
七年後,張瑞敏在德國科隆博覽會上,親自爲德國經銷商授權。
整個90年代,以服裝、傢俱、家電爲代表的老三樣,成爲中國企業出口的主力軍。
到了2000年,“走出去”頂層戰略的提出,以及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製造開始席捲全球。
此時,羽翼漸豐的華爲,也開始大規模出海。
在俄羅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華爲趁着全球經濟低迷,西方資本退出的空窗期,逐漸站穩了腳跟。
在歐洲,華爲憑藉分佈式基站等創新技術,解決了用戶痛點,敲開了高端市場的大門。
儘管有海爾、華爲這樣的品牌,但勞動、資本密集型,低端產品、產能外溢,是這個階段的主要特徵。
● 工程、模式出海(2010-2020年)
中國製造席捲全球的背後,是基建狂魔般的工程能力。
這種能力,隨着2013年“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開始大規模向外輸出。在中字頭央企的帶動下,中國基建工程遍及亞非歐等世界各地。
央企狂飆的同時,移動互聯網時代,也孕育出中國繁榮的數字化生態。
以阿里、騰訊爲代表的互聯網企業,開始在電商、社交等領域,打造出自己獨特的技術和商業模式,並輸出海外。
這股出海浪潮,在2018年以後,隨着抖音、拼多多、SHEIN等中國電商、短視頻在海外的強勢崛起,達到了高潮。
與它們的前輩不同,這些新興的互聯網企業,不再是簡單的跟隨者、模仿者,而開始輸出中國的技術和模式。
相比傳統制造業,更短的價值鏈條,讓它們得以在世界各地,快速落地生根,甚至從誕生之日起,就是全球化企業。
● 技術、品牌出海(2020年至今)
與互聯網企業相比,傳統制造業的出海之路,要更艱難一些。
經過40年發展,中國製造憑藉低成本和規模優勢,已經做到世界第一,並且在光伏、鋰電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掌握了技術和產業鏈優勢。
但中國企業,在如何將這種優勢,轉化爲在全球市場上的優勢方面,依舊缺乏經驗。
在國內,瘋狂的內卷,逼得企業不斷往外走。
“我們一定要走出去,就算是死,也要死在國外。”長城汽車魏建軍的這句話,代表了幾十萬出海企業的心聲。
但隨着地緣政治的動盪,以及逆全球化的趨勢,過去低端產品、產能出海的傳統模式,正面臨越來越大的阻力。
從光伏、鋰電池,到新能源汽車……來自海外的貿易壁壘,越築越高。
於是,告別簡單的加工貿易,到海外創牌,圍繞產業鏈,從本地化做起,成爲海爾、比亞迪等衆多企業的選擇。
技術驅動、品牌先導,是這個階段的特徵。
伴隨這一特徵,中企出海迎來科技大航海時代,並加速駛入海外創牌的深水區。
與產品、產能出海不同,產業鏈、品牌出海意味着,從研發、生產製造、技術等領域,更深地捲入本地市場和全球產業鏈分工。
同時,還要面對不同的文化差異、合規性等法律風險,以及數字化、智能化浪潮的衝擊。
新形勢下,如何講好品牌故事,對於逐漸擺脫內卷、低價競爭和性價比標籤的中國出海企業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尤其是,那些剛出海,還沒有數字化經驗的企業。每個企業的出海之路很難直接“抄作業”。盲目選擇而不考慮是否符合自身情況,容易從出海變成“出局”。
好消息是,與40年前出海的企業相比,它們不再孤軍奮戰,而有了很多出海經驗豐富且擅長數字化、智能化的同行者:
雲服務商!
【懂企業,才能講好中國故事】
臺鈴,2003年誕生於創新之都深圳。
作爲兩輪電動車的領導品牌,臺鈴背靠中國這個全世界最大的生產和消費市場,腳踏外賣行業崛起的時代浪潮,在過去20年間,飛速增長。
隨着國內市場逐漸飽和,和很多頭部企業一樣,它將目光轉向了海外。
然而,對臺鈴來講,出海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一方面,在臺鈴重點佈局的歐洲、北美、中東、非洲,以及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地區,文化、法律、風俗等差異極大。
另一方面,由於數字化程度不高,臺鈴的跨境業務存在訂單多、生產週期長、庫存管理以紙質件爲主、無跨境電商管理系統等諸多問題。
如何解決這些難題,將業務快速地落地海外呢?
臺鈴意識到,自己需要一個既懂業務,又懂數字化、智能化的同路人。放眼全球,有國際和國內兩類雲服務商,可供臺鈴選擇。
國際廠商,以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雲領銜。
亞馬遜AWS等國際大廠,是雲計算的最早實踐者。自從2006年,亞馬遜對外開放雲計算以來,20年間,這些雲服務商在全球各地佈局了大量節點。
其間,它們跟隨美企擴張的步伐,不斷覆蓋區域市場,擁有極其豐富的全球化經驗。
微軟、谷歌還是近年來,人工智能等技術浪潮的引領者。
更多的全球化經驗、產品和服務,以及技術上的局部優勢,使得很多中企在出海時,都選擇了國際廠商,尤其是亞馬遜AWS。
從市場佔有率來看,國際廠商在早期也確實佔據了主導地位。
相比之下,以華爲雲、阿里雲、騰訊云爲代表的中國雲服務商,在國際化這個維度則處於劣勢。
但隨着中企出海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這種格局正在慢慢被打破。
一方面,在逆全球化盛行的今天,中企出海面臨越來越大的阻力。美國單方面脫鉤斷鏈的政策,更讓中企出海舉步維艱。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與美資雲服務商合作,無論服務穩定與可持續性,還是數據安全等,都要冒很大風險。
另一方面,相比國外雲服務商,基於相同文化背景的國內雲服務商,更懂中國企業。
甚至,很多雲服務商,在國內就是這些企業的服務提供商,它們跟隨企業出海的步伐,一同來到海外,彼此知根知底。
不僅如此,相比亞馬遜AWS大量的標準化服務,國內雲服務商還可根據客戶的差異化,提供定製化的服務。
以臺鈴爲例,最終就選擇了更懂自己的華爲雲。
藉助全球一張網,華爲云爲臺鈴提供了跨境電商獨立站方案、自動物流倉儲方案、慧通差旅方案等,幫助臺鈴降本增效,將業務快速落地海外。
不僅如此,藉助華爲的鴻蒙生態,以及AI數字人技術,臺鈴還實現產品和業務創新。
比如,通過引入鴻蒙智聯及IoT技術,臺鈴的新款電動車,從車庫找車、準備騎行到正在騎行、鎖車離開……實現全場景無死角的智慧體驗全覆蓋。
不僅如此,華爲雲還幫助臺鈴打造了虛擬數字人,替代流量明星代言的傳統形式,豐富了數字化品牌營銷場景。
這些產品和業務創新,極大提升了臺鈴在海外市場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臺鈴只是國內雲服務商,助力中企出海的萬千案例之一。
過去幾年,國內雲服務商跟隨中企出海的步伐,不斷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
尤其在全球資本爭奪激烈的東南亞,中國雲服務商伴隨中企出海的步伐,在這裡跑馬圈地。
華爲、阿里、騰訊在這一區域,不斷建設數據中心,從一些指標來看,中國公司已超越美國同行,以致《華爾街日報》發文感慨:
面對激烈的競爭,曾經稱雄世界的美國雲計算公司,感受到了中國公司的鋒芒!
【誰在助推中企出海的潮水?】
出海,是一場風險極高的征途。
無論海爾、華爲,還是TCL、比亞迪……那些敢於在早期,頂着困難和質疑聲,走出國門的企業,無不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
1990年,海爾第一次向海外出口冰箱,就吃了閉門羹,8000臺冰箱被擋在德國海關,不予通行。
複雜的營商環境、國際貿易的不確定性、法律法規以及文化的差異性……各種風險,讓出海企業防不勝防。
對於中企出海之難,有人形容:就是一個坑一個坑摔出來的。但這種代價和考驗,也換來了豐富的出海經驗,以及不斷繁榮的本地化合作生態。
以華爲爲例,在其30年出海史上,蹚過一個又一個坑。
在此基礎上,華爲雲目前已經發展了4.5萬+全球合作伙伴,其中海外夥伴超過6700家。
此外,華爲雲還擁有全球海量生態資源,以及7.3億終端活躍用戶。
這無論對華爲雲,還是其合作伙伴,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今天,中國出海企業已經不需要再像幾十年前的華爲、海爾那樣,披荊斬棘,從零開始。
因爲華爲雲基於自己豐富的出海經驗、繁榮的本地化合作生態,以及技術實力,沉澱出華爲雲全球業務Boosting方案。
該方案提供從產品、技術到服務、經驗的全方位出海支持,做好科技出海加速器,助力中國出海。
2024年,該方案升級爲Boosting 2.0,包括全球部署、持續創新、穩定可靠、安全合規、快速增長,以及生態共贏六大能力,以六星護航中企出海走得更快、更穩。
無論是汽車、互聯網電商,還是遊戲、零售、3C等領域,在華爲雲的助力下,可直達全球衆多生態合作伙伴,以及億級終端活躍用戶。
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
尤其是,華爲還擁有數十年ICT行業積累,對於從研發、生產製造到營銷等製造業的全產業鏈條知根知底。
這是其他雲服務商不具備的。
這一點,對於汽車這樣,產業鏈較長的企業而言,尤其重要。
華爲雲不但擁有豐富的本地化合作生態,還提供持續創新的全球化雲服務,讓中企在海外市場快速紮根的同時,還能夠以創新的產品和服務,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
全球部署上,華爲雲堅持一切皆服務理念,持續構建全球一張網。截至目前,已佈局33個區域、93個可用區,覆蓋170個國家和地區,真正實現了客戶業務在哪裡,華爲雲就在哪裡。
這一點,對於愛奇藝、寶寶巴士這樣,急於擴展海外市場的互聯網企業來講,尤其重要。
海外市場尤其亞非拉等地區,網絡資源匱乏,用戶經常碰到卡頓、掉線、音視頻播放不流暢等情況。
新市場、新應用,對算力資源的需求激增。
依託華爲雲CDN平臺遍佈全球的2800個節點,寶寶巴士成功解決了這一痛點,使其全球用戶可以就近接入獲取內容。
安全合規上,華爲雲已建立覆蓋全球的安全合規體系,獲得140多項全球安全合規認證、20多項安全合規遵從包,確保客戶業務合規出海。
賽力斯是中國新崛起的造車勢力。
登臨歐洲大陸之前,因歐盟數據保護法規限制,無法在海外實現車輛數據的傳輸和智能網聯功能,產品競爭力大打折扣。
在華爲雲的助力下,賽力斯最終解決了合規問題,實現了歐洲落地。
技術創新上,華爲雲持續突破根技術,將領先技術通過雲服務的方式提供給客戶。
新一代分佈式數據庫GaussDB,構築數字世界新底座;盤古大模型深入行業,解難題,做難事……如今,盤古大模型已升級至5.0,擁有更強大的多模態、強思維能力。
以科大訊飛爲例。
作爲知名的人工智能企業,科大訊飛的AI產品與解決方案,覆蓋東南亞、中東、日韓、歐洲等區域多個海外站點。
但大模型訓練,需要強大的算力支持。
在華爲雲昇騰AI雲服務加持下,訊飛星火大模型訓練性能提升17%,星火3.0推理資源靈活擴展。
不僅如此,華爲雲還針對不同的出海階段,爲企業提供針對性地服務。
對於剛出海的企業,重點幫助他們發展本地化渠道,在陌生市場快速啓動。對於已成熟的出海企業,一方面精細化運營,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以數字化創新,提升企業競爭力。
從業務上雲,到雲上生長,中國雲服務商不斷助力中企出海快速增長。
但今天的中國出海企業,已逐漸擺脫低端產能的出海,而渴望像歐美巨頭那樣,在全球市場上打造偉大品牌。
而華爲作爲中國品牌全球化的先行者,擁有成熟的品牌管理實踐方法論,並在手機、汽車等領域,打造了衆多成功的品牌。
華爲雲以此爲基礎,基於鴻蒙生態和終端軟硬實力,打造鯨鴻動能全場景智慧營銷平臺,攜手夥伴,共築偉大品牌,讓更多中國品牌站上更高臺階。
今天,全球化已進入新階段。
傳統歐美、日韓市場紛紛見頂,貿易壁壘加深,但在亞非拉,尤其非洲大陸,還是一片富饒、待開發的處女地。
人口增長迅猛,城市化加速……讓這裡成爲下一個萬億藍海市場。
20年前,當華爲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時,當地數字基礎設置落後,很多出海企業,尤其互聯網企業,即便有心也無力。
但如今,這裡的數字基礎設置已今非昔比。
作爲非洲大陸唯一的中國雲,華爲雲在這裡默默耕耘了20年,努力彌補非洲的數字鴻溝。
今天,華爲雲在非洲的服務,覆蓋南非、尼日利亞、肯尼亞等國家和地區,並正在埃及建立數據中心節點。
包括金融科技平臺OPay、輕網科技、Kilimall等在內,很多中資企業都在非洲大陸,享受到華爲雲帶來的服務。
不止是非洲。
華爲雲沉澱了二十多年的出海經驗和能力,使其成爲越來越多出海企業的共同選擇。
【尾聲】
過去幾百年,海洋曾見證了中國輝煌,也目睹了我們迷失在工業革命的浪潮中。
其間,從歐美到日韓,一批批企業走出國門,走向深藍的大海,並先後成就了世界強國的夢想。
今天,中國出海企業,已褪去早期低端產能出海的印記,全新的出海力量站上前,引領中企出海邁向海外創牌新階段。
科技出海,如何突破封鎖,站住腳、不止步,甚至先人一步?
汽車出海,如何建設海外車聯網平臺,實現本土數字化?
金融出海,如何鏈接客戶與世界,用數字智能開闢金融創新的新天地?
遊戲出海,如何鏈接東方文化與世界玩家?
這些,是擺在出海企業面前的新課題。但這一次,他們不再猶豫、彷徨,因爲在其身後,有像華爲雲這樣的中國雲服務商。
相比海外雲服務商,華爲雲更懂中國企業,其沉澱了二十多年的出海經驗和能力,以及在ICT、製造業等領域深厚積累,又使得它成爲中企出海的最佳同路人。
今天,華爲雲正以云爲翼,助推中企出海,它與出海企業結成最強戰隊,在波濤洶涌的五大洋上,劃出一個屬於中國品牌的科技大航海時代。
一起走出去,向上生長!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