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看上海看中國看世界

上週六一早,朱先生和女友乘高鐵從南京趕來,開啓了在上海的週末之旅。他們此行的目標很明確——逛博物館,女友想看近日開幕的"滿庭芳菲:卡地亞的藝術魔力"特展,朱先生奔着上海博物館東館新開的四個書畫館而來。"五個展覽都在同一個場館,正好待一天,一站式打卡。"朱先生和女友的行程計劃中,還有中國航海博物館的"航運江南——長三角水上交通曆史文化展"和閔行區博物館的"子曰——孔子文化主題展"。"這兩個博物館離得比較遠,可能只能選一個,來不及就下次再來。上海的新展很多,對於愛看展的人,住在長三角幸福指數很高。"

有人說,瞭解一座城市,先從博物館走起。而在申城的博物館,不僅能看上海,還能看中國、看世界。藝術濃度"超標"的11月,滬上文博場館集結上新了一波大展,讓人們在與文物的"約會"中博覽古今中外,涵養精神力量。

晉唐宋元國寶級書畫目不暇接

"繪畫館詳細路線圖""書法館重點展品清單"……朱先生有備而來,提前做好攻略的他進入上博東館後,直奔中國曆代繪畫館和中國曆代書法館。這是海內外唯一的書畫分開、系統展示中國古代書畫通史的常設展,也是上博東館八部"中國古代藝術史教科書"中最後亮相的兩部。經過全面升級和創新改陳,書畫兩館在內容、功能、空間上進行了全方位提升,首輪展出315件(196套)作品,超70%爲全新亮相,其中一級品137件。

展品中,不少是國寶級書畫珍品和多年未公開展出的名家代表作,堪稱"壓箱底"的鎮館之寶。 書法館將晉唐宋元國寶級作品彙聚一堂,集結了王羲之《草書上虞帖卷》、懷素《草書苦筍帖卷》、王獻之《鴨頭丸帖》等歷代書家名品名帖。繪畫館中,唐代孫位《高逸圖卷》、五代徐熙《雪竹圖軸》、五代董源《夏山圖》、南宋佚名《望賢迎駕圖軸》、北宋趙佶《柳鴉蘆雁圖卷》等名跡悉數展出。"元四家"和"明四家"經典代表作,也以不同以往的組合方式盡數登場。

"目不暇接,簡直是‘神仙’打架!"讓朱先生驚喜的是,他還在展廳遇到了許多"熟悉的陌生人"——"東漢熹平石經《周易》殘石,以往展出僅展示了正面部分,在上博東館的獨立展櫃中,可細觀其正反兩面的刻字藝術。""明代祝允明草書《前後赤壁賦》卷全長約7米,過去在人民廣場館只能看到一小部分,如今全卷展開,可以從頭到尾完整欣賞,過癮!"

中國曆代繪畫館的盡頭,一組取材於竹子的裝置藝術區域"與可道"連接另外兩個展廳——特型館和海上書畫館。尚未走進海上書畫館,朱先生先被德彪西的樂聲吸引。"開始還以爲是背景音樂,結果是一個戴着紅領巾的學生在現場彈。"原來,展廳被佈置成海派書房的樣式,裡面擺放着一架鋼琴,一旁寫着"歡迎擅琴者入座現場演奏"。

"說起上海藝術,人們比較熟悉的是開埠之後近兩百年的海派書畫,其實海上書畫史有兩千年。"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主任凌利中介紹,海上書畫館是圍繞"何以海派"進行的一次上海書畫溯源,意在挖掘館藏所蘊含的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紅色文化特質。

世界看中國的窗口,也是中國看世界的窗口

事實上,江南地區不僅是文化重鎮,自唐宋以來已逐漸成爲傳統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這很大程度上依賴和得益於江南港埠的存在和發展。爲集中展示長三角地區航運交通的歷史淵源,中國航海博物館攜手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寧波中國港口博物館、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等12家文博場館,日前推出"航運江南——長三角水上交通曆史文化展"。展覽匯聚200餘件珍貴展品,從水上交通的視角講述江南地區傍水而生、行舟爲業的航運故事,爲當下長三角區域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供歷史鏡鑑。

奉賢區博物館則與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院共同帶來"避暑山莊·外八廟宮廷文物特展",通過131件/組展品,從避暑山莊與外八廟的歷史溯源、造園藝術等,再現中國園林史的輝煌里程碑,更有力見證我國多民族融合的歷史。

申城的博物館不僅是世界看中國的窗口,也是中國看世界的窗口。作爲"中法文化旅遊年"暨"中法文化之春——中法建交60週年特別呈現"的重要活動之一,"滿庭芳菲:卡地亞的藝術魔力"特展彙集332件藝術珍寶,不僅有來自卡地亞典藏202件珍品、96件檔案文獻,也有來自9家借展單位的34件中國文物,以中西對話的形式呈現中國古代藝術對卡地亞創作提供的滋養和靈感源泉。

作者:李婷

文:李婷 圖:葉辰亮 編輯:範菁 責任編輯:邢曉芳

轉載此文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