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7分飽”是錯的?提醒:中老年人羣多留心,吃飯3事別忽視
“你說,‘吃飯7分飽’到底對不對啊?我聽隔壁老王說,這都是錯的!”康寧在菜市場買菜的時候,聽到攤主和旁邊幾個買菜的老鄰居議論着“7分飽”的事兒,心裡頓時犯起了嘀咕。
於是,這天康寧直奔醫院,找到了一位老經驗的劉醫生,決定把這個困擾他已久的問題問清楚。
劉醫生聽完康寧的疑問,笑了笑,說:“其實啊,這個‘7分飽’的說法,也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對於中老年人來說,確實有些講究,光想着七分飽是不行的,這裡面可大有學問。”
“先說說這個‘7分飽’的事兒。人一上年紀,身體的各個器官都不再像年輕時那麼能抗折騰了,尤其是消化系統。”
“很多人啊,總覺得自己還能像年輕時候那樣敞開肚皮吃,其實這是不行的。”
“簡單來說,吃飯七分飽的概念,初衷是好的,它是爲了防止咱們中老年人吃撐,特別是防止暴飲暴食。可是呢,僅僅靠‘七分飽’來衡量,實在有點片面了!”
“你想想看,‘七分飽’這事兒,誰來定義?有人覺得一碗飯七分飽,有人覺得一碗半才行,那這怎麼算呢?”
“實際上,於科學而言,“七分飽”的定義未存在精準的衡量尺度,其界限模糊,難以確切界定,更多是一種相對的、主觀的感受。”
“每個人的身體、消化能力、代謝速度都不一樣,光用‘七分飽’來套,真的是不準的。”
“那劉醫生,您說,到底該怎麼吃呢?”康寧問得更急切了。
“好,這我就告訴你吃飯的三大講究,”劉醫生笑了笑,給他數起了手指,“第一件事,就是不能只追求‘飽’。”
“很多人覺得吃得飽就是滿足了,其實,‘飽’只是一個非常基礎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養’,也就是要吃對,吃好。”
“哎喲,這個‘吃對,吃好’怎麼說?”
劉醫生說:“我們老百姓常說的一句話,‘吃飽就行’,這是幾十年前物質匱乏年代的觀念。”
“你想想,那時候啥也沒得吃,能吃飽就是福。如今,我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飲食已不再只是求飽,而是追求科學合理、有益健康。”
康甯越聽越覺得有道理,忍不住問:“那您說怎麼才能吃得健康呢?”
劉醫生指了指康寧的肚子,笑道:“第一條,食物種類要豐富,營養要均衡。很多人上了年紀,常年吃那幾樣菜。青菜就是青菜,肉就是肉,這樣長久下來,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
“這就好比一臺機器,零件老是用同樣的,總有一天會磨損得不行,身體也一樣,咱們得變着花樣吃,比如說一週裡,雞鴨魚肉都要輪換着來。”
“這倒是!”康寧恍然大悟,“我媽那輩人啊,就愛吃那幾樣,不太換花樣。”
“誠然,許多人都容易忽視此點,若老年人能保持飲食的多樣化,其罹患慢性病的機率則會大幅降低。”
“飲食多元化的老年人,其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較飲食單一者更低些,這種差異,反映出飲食結構對健康的重要影響。”
“這就說明,咱們吃得越豐富,越能從不同的食物中獲取不同的營養元素,身體自然就會更健康。”劉醫生意味深長地說。
“還真是這麼回事兒!”康寧點了點頭。
“第二件事兒啊,”劉醫生繼續說道,“是吃飯速度不能太快。很多人年輕時候吃飯狼吞虎嚥,覺得這樣效率高,可是上了年紀,吃得太快反而會增加胃的負擔。”
“那吃快有什麼害處?”康寧不解地問。
“你看啊,吃飯這事兒,其實是有一個複雜的消化過程的,人從嘴巴到胃,再到小腸,整個消化道都在參與。”
“通常而言,食物由口腔進入胃部時,需充分咀嚼,如此方可使胃腸道對其實現更優的吸收。”
“倘若你吞嚥過速,食物尚未充分咀嚼,胃便只能“倉促接納”這些未熟透的東西,從而加重了消化的負擔。”
“吃飯速度快的人,罹患胃病的概率比慢食者高出一些,長期這樣,會導致慢性胃炎,甚至還可能影響吸收。”
康寧想了想,發現自己確實有時候吃得太快了,便低下頭有些羞愧地說:“看來我以後得慢慢吃。”
“對嘍,”劉醫生笑着拍了拍康寧的肩膀,“其實咱們吃飯的過程也是享受生活的過程,細嚼慢嚥不僅讓人心情更好,也能讓消化系統更好地工作。這就好比,吃飯不能只追求速度,要追求過程。”
“第三件事兒啊,”劉醫生神秘地說,“就是‘餐後半小時’,這個黃金時間,很多人都沒注意到。”
康寧疑惑地問:“餐後半小時?這又是啥講究?”
劉醫生笑着說:“很多人吃完飯就喜歡一坐就坐,或者飯後馬上就去幹其他事,這其實是不太好的。”
“餐後半小時是消化的關鍵期,這個時間段,如果我們稍微活動一下,哪怕是散步幾步,都會促進腸胃的蠕動,對消化是極爲有利的。”
“原來如此!”康寧拍了拍自己的大腿,“那我以後是不是得飯後遛個彎啥的?”
“可不是嘛!不需要跑馬拉松,就簡單走動一下,比如在屋裡轉兩圈,或者去陽臺透透氣,這對消化吸收都有幫助。倒是那些吃完飯就癱在沙發上的習慣,一定得改一改。”
康寧聽到這裡,不禁感慨道:“看來啊,這吃飯可真不是隨便吃的事兒,得講究呢!”
關於老人吃飯要注意什麼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
[1]陳鳳.老年多重慢性病與飲食習慣的關係及風險預測模型構建,護理研究,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