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雙城記”五年考:全速出圈,中國“第四極”站上兩個萬億級臺階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莎 北京報道1月9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五年來有關情況。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陳亞軍在發佈會上介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從經濟總量看,五年前,雙城經濟圈地區生產總值不足6.3萬億元,2024年預計增長到8.6萬億元,五年邁上了兩個萬億元級的臺階,佔全國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

從產業體系看,陳亞軍表示,川渝兩地共建電子信息、裝備製造、先進材料、特色消費品等四大萬億級的產業集羣,汽車產量、電子信息產值佔全國的1/10以上。

全國每七臺汽車有一臺產自川渝

“目前,全球2/3的iPad、近8000萬檯筆記本電腦、超1億臺智能手機都出自川渝。”在發佈會上,四川省副省長李文清如是介紹。

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一項重大任務。電子信息產業是川渝創新實力最強、產業基礎最好的支柱產業。

四川省副省長李文清在發佈會上表示,近年來,川渝兩省市圍繞集成電路、新型顯示、智能終端等加快補鏈強鏈,成渝地區一躍成爲全球前十電子信息製造業聚集地。

汽車製造也是川渝兩省市攜手打造的主導產業之一。重慶在整車製造方面優勢明顯,四川在動力電池和清潔能源配套方面競爭力較強,雙方共建產業鏈供需對接平臺,以建設“氫走廊”“電走廊”“智行走廊”作爲牽引,製造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研發生產基地。

李文清指出,四川和重慶已匯聚整車及零部件製造企業超2000家,全國每七臺汽車有一臺產自川渝、超過五分之一的動力電池實現“川渝造”。

此外,在數字經濟方面,李文清表示,成渝地區以國家算力樞紐節點、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等爲契機,協同打造要素集羣,完善產業鏈條,騰訊、華爲、阿里巴巴等數字經濟頭部企業落戶川渝,兩省市工業互聯網標識累計註冊量、解析量均突破380億個(次)。

同時,李文清表示,川渝兩地還瞄準新賽道、新領域加強協作,合力培育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2024年12月,重慶梁平至四川達州、綿陽北川的川渝首條低空短途運輸航線開通。

李文清指出,近年來,川渝兩地聚焦電子信息、汽車、裝備製造、特色消費品等重點產業,在產業配套、平臺建設等方面協同發力,推動產業鏈上下游深度融合。下一步,川渝將圍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以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爲主攻方向,推動重點產業“建圈強鏈”,發展壯大優勢主導產業,共育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商業航天、核技術應用等未來產業。

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初顯成效

改革創新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根本動力。重慶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陳新武在發佈會上介紹,5年來,川渝兩省市聯動實施197項改革措施,全力打造跨區域協作樣板,取得初步成效。

在推動區域市場一體化方面,陳新武表示,川渝兩地圍繞制度統一、監管協同、設施聯通、執法聯動,積極探索區域市場一體化新機制,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已實現毗鄰地區公平競爭交叉審查、互評政策措施626件;建成鐵路和高速公路通道22條,每天兩地間人員往來超過100萬人次等。川渝兩地互訪遊客每年超過1億人次,帶動全國超過10億人次來川渝暢遊。

“可以說,目前‘雙城生活、同城體驗’在重慶和成都兩地正在成爲現實。”陳新武說。

陳新武表示,在推動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方面,川渝兩地以10個毗鄰地區功能平臺爲載體,積極探索相關改革試點。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作爲全國首個跨省共建的省級新區——川渝高竹新區。通過川渝兩省市協同立法,高竹新區被賦予了行政主體資格,率先打造了一體化運行的跨省域稅費徵管服務中心,統一了79項稅費政策,納稅人平均辦稅時長大大壓縮。

在促進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陳新武指出,川渝兩地聯合發佈4批次“川渝通辦”事項,目前已達355項,每日辦理量超過2萬件次,辦理時間平均壓縮一半以上。當前兩地之間企業無需清稅註銷,通過數據協同共享,即可實現跨省市“一鍵遷移”,大大壓縮了企業遷移時限。

陳新武談到,接下來,川渝兩地將堅持“川渝一盤棋”思維,共同推動國家綜合改革先行先試,優先推進區域市場一體化,積極探索城鄉融合體制機制,大力建設“數字成渝”,聯手打造一批具有川渝辨識度的標誌性改革成果。

陳亞軍談到,2025年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的收官之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組織開展規劃實施進展總結評估,推動主要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同時,將結合國家“十五五”規劃編制,適時啓動雙城經濟圈建設“十五五”實施方案起草工作,謀劃一批戰略任務、儲備一批重大項目,全力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再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