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爆火背後:ToB不是剛需 ToC沒有場景 | 公司報道系列VOL.055

作爲AI圈的新晉“頂流”,ChatGPT7年燒光40億美元換來了近300億美元的市值,全球二級市場內的科技板塊掀起熱潮,無論是巨頭還是獨角獸幾乎都在狂歡中摘得紅利的果實。

Pitchbook數據顯示,自2020年以來,VC對生成式AI(人工智能)的投資增加了425%,達21億美元,其中6家估值超過10億美元,Jasper等企業年收入超千萬美元。國內二級市場方面,自今年春節至2月初,漢王科技、海天瑞聲、開普雲等概念股的市值已累計上漲近1400億元(人民幣)。

然而一切高光背後,作爲生產力工具的ChatGPT仍面臨商業模式落地困難和資金需求的煩惱。有業內人士稱,“ChatGPT是科技內卷的一種體現,其目前對C端的探索仍然很迷茫。”

To B不是剛需,To C沒有場景

近日,從美股一路火到了港股和A股的ChatGPT概念股在高漲後開始回落,東方Choice數據顯示,2月21日,A股ChatGPT概念板塊衝高回落,24只個股的漲停數量下降。2月23日,ChatGPT概念股大幅走低,跌幅2%,截至9:33,跌幅最大的前5名個股分別爲此前的概念人氣龍頭漢王科技,跌,跌10%,萬興科技跌超5%,拓爾思跌4.83%、因賽集團跌4.49%、博彥科技跌3.92%。

值得注意的是,ChatGPT的爆火似乎僅在二級市場掀起投資意願,對於能否衍生出可落地的商業模式仍困難重重。

可以說,ChatGPT的持續熱度是依託於大模型(Tansformer)的技術紅利,而大模型是整個AIGC領域的基礎。早年AI業界更看好成本低更易實現商業化的小模型、小算力。2017年,大模型路線逐漸成爲國內外行業巨頭的發展共識。但成本與資金問題一直困擾着整個AI行業。

目前,可面向To B的業務並不少,例如輔助醫療領域進行線上問診、金融領域的客服服務、創作領域的數據收集等。但若要實現某個領域的商業化落地,需根據不同領域的業務需求定製AI模型,有調研數據顯示,約86%的市場需求需要對特定的業務場景進行AI模型定製開發。而訓練並二次開發一個新模型的算力、資金、人力等成本都很高昂。

據美國《財富》雜誌報道,過去7年中,ChatGPT背後的OpenAI公司累計獲得投資40億美元,然而在2022年,OpenAI公司預計全年總收入爲3600萬美元,淨虧損總額達5.45億美元。中信研報顯示,ChatGPT單次搜索生成信息的成本約1.3美分,測算成本是目前傳統搜索引擎的3-4倍,光一次運算的成本就高達450萬美元。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一份分析報告則顯示,ChatGPT的一次回覆成本大約是谷歌搜索查詢平均成本的6-28倍。

有業內人士表示,對於產品化而言,成本相較於人工沒有優勢,與企業達成合作的流程繁雜,下游企業接入AI模型的成本高,很多場景也不是剛需。對垂類領域的企業而言,市場空間相對狹窄,該領域供應商競爭也更激烈,由於AI生產過程難以標準化且通用性低,企業的研發投入與商業成功間普遍存在不平衡,即使這個成本再縮減10倍,也難實現商業化。

其還指出,“ChatGPT底層技術未有突破,是科技內卷的一種體現,其目前對C端的探索仍然很迷茫。AI產品的應用主要集中於B端和G端,目前看C端還沒有足夠支撐可持續性商業化落地的場景。”

法律風險和立法難題

生成式AI的進步也對應着法律風險增加,ChatGPT的出現已快速衍生出需求業務鏈條,例如代寫、代註冊、編寫代碼、圖像生成等。此外也有惡意使用者利用ChatGPT進行網絡犯罪,據外媒報道,美國在暗網中發現了1500多條惡意軟件和驗證代碼中有ChatGPT的身影,且有不法分子用其訓練和編寫惡意軟件從而避開防毒軟件監測,生成信息竊取器、個性化釣魚郵件、遠程訪問木馬和加密貨幣竊取器等。

目前,ChatGPT母公司“OpenAI”並未在中國大陸提供有關chatgpt的服務,也沒有相關公司運營。但國內已出現頂着官方圖標且名稱內含有“ChatGPT”字樣的微信公衆號、小程序產品出現,其以先免費試用後收取費用的方式牟利,其中無限次問答服務收費高達999.99元。

對於上述行爲,上海正策律師事務所的魏強律師表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提供附條件使用,仍屬侵犯著作權的行爲,是違法的。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律師遊雲庭則認爲,用別人的免費服務收取費用,可能會涉及違反用戶協議的問題,但不一定違法。

此外,ChatGPT還存在個人隱私權保護風險、編造謠言風險,而最直接的衝擊是知識產權,關於ChatGPT生產過程中抓取互聯網信息是否存在知識產權侵權,是否能成爲創作主體的問題,魏強律師表示,需要根據相關爬蟲/爬取協議,來判斷是否侵權。以違約或破壞的方式爬取有關數據,至少會構成民事侵權。 根據我國大陸地區法律、參照既有典型案例,AI生成物可能會產生著作權,但AI(作爲工具)不能被認定爲創作主體。

遊雲庭指出,ChatGPT對於洗稿者是一個重大利好。若將三個新聞機構對於同一事件的新聞通過AI整合成一篇全新的新聞稿,由於表達不同,維權者將較難行使權力,雖可通過一些獨家的信源引用來證明其使用了別人的作品,但證明難度較高。這也使得法律對洗稿的打擊難度加大。

立法方面,魏強律師表示,相應的作品著作權、編譯權和傳播權會產生一定的司法糾紛,最重要的是關於知識產權方面的規制,例如AI數據挖掘和防範、互聯網中無法搜索到的線下知識與線上知識界限的重新界定以及鴻溝設立。簡單說就是數據隱私權的保護、以及對AI招搖承擔責任的預判。

科技創新是必然趨勢,隨着通信和技術的不斷進步,算法能力持續走高勢必會對硬件實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對中上游技術支持側的推動具有良好意義。未來商業化場景落地需要時間和探索,人機交互是一場正在發生的工業革命,錨定細分產業,如果讓其服務於真正適用的行業是創作者團隊仍需思考的問題。

未來或將替代流程化工作崗位

從技術層面看,ChatGPT是一種AI聊天機器人模型,其中的“GPT”是“生成式預訓練轉換器”的縮寫,“生成式AI”通過深度學習人類語言輸出語序自然的新內容,本質是對生產力的提升和創造。

這一能力也在市場中掀起“飯碗焦慮”,AI真的會搶走人類的飯碗嗎?

從歷史的經驗看,每一次技術突破似乎都伴隨着人們對“失業”的擔憂,技術的進步可能會對個別職業造成衝擊,或是打破舊的工作模式從而被更高效的新模式替代。

隨着科技進步。一些成本高且需處理大量信息和標準化流程的基礎工作,或將被擁有強大學習歸納能力的ChatGPT取代。這種流程自動化也將輔助人類縮短信息數據的整合時間。例如會計行業,部分繁雜的數據計算、統計、分析可交由ChatGPT完成,以此節省時間成本避免重複性機械化消耗工作。

據路透社報道,由 OpenAI 管理的投資基金支持的人工智能初創公司 Harvey AI 已與世界上最大的律師事務所之一合作,將一些法律文件的起草和研究自動化。

技術的上線是算力,而人腦的上線是價值觀。協同輔助形成更高效的人機同步,纔是技術發展的汪洋大海。

(鄭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