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響草原新牧歌

仲夏時節,走進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便置身一幅生態畫卷中。巍峨神秘的馬牙雪山撞進眼裡,一片山的青褐,一抹雪的潔白;碧毯鋪展的草原上,紫色的香柴花成片綻放,山坡上的林木鬱鬱蔥蔥;遠遠望去,悠閒信步的白犛牛和羊羣,宛如灑落其間的白珍珠。

正是放牧好時節!在天祝縣賽什斯鎮土城村,曼拉加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貴俊將自家的100多頭白犛牛和300多隻羊趕進了草場。“現在只有夏天3個月在草場裡放牧,其餘時間都是圈養。”劉貴俊告訴記者,山裡草少,以前全年放牧,能養活的牲畜不到100只。牛羊滿山跑,冬天遇上下雪,牲畜還有損失。

放牧時間雖然短了,劉貴俊家的牲畜出欄量卻多了。“全年放牧的時候,冬天準備1000多斤青稞補飼就夠了,但是收入也少。”劉貴俊算着賬說,去年9個月時間圈養,光飼料錢就花了30多萬元,但是全年出欄1000多隻牛羊。

在天祝縣,很多牧民都像劉貴俊一樣,經歷着“牧區繁育、農區育肥、農牧互補”模式帶來的變化。近5年來,天祝縣投入畜牧業發展資金1.7億元,扶持培育農業龍頭企業4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04家、家庭農場2787家,累計建成養殖暖棚2.8萬座,夯實了草原畜牧業發展基礎。

草原減負

天祝縣地處河西走廊東端,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佔全縣國土面積的64.4%,生態地位極其重要。

據瞭解,草地是天祝縣分佈面積最大的地表資源類型,但天然草原面積只有587.1萬畝,其中草畜平衡區427.1萬畝,理論載畜量爲82.3萬個羊單位,另有灌叢放牧林地171萬畝,理論載畜量40萬個羊單位。這些天然草地每年只能承載122.3萬個羊單位。

“除了草畜平衡區和灌叢放牧林地,我們還有30萬畝人工草地理論載畜量30.02萬個羊單位,農作物秸稈飼料化利用量理論載畜量20.26萬個羊單位,全縣理論載畜量達到了172.58萬個羊單位。”天祝縣畜牧技術推廣站副站長祁萬禎說,2023年全縣實際載畜量摺合163.07萬個羊單位,欠載9.51萬個羊單位,草畜保持動態平衡。

從實際情況看,天祝的畜牧業不僅沒有“超載”,還略有“富餘”空間,這得益於大力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和推廣“牧區繁育、農區育肥、農牧互補”模式。

安維國的育肥養殖場建在天祝縣城華藏寺鎮的一處郊區空地上,目前存欄600多頭犛牛。“這些架子牛都是從牧區收購來的,如果只靠放牧,犛牛長肉慢,3到5歲的犛牛隻有200多公斤。”安維國說,他每年趁着犛牛膘情好的時候購進,育肥半年出欄,犛牛體重能翻一番,達到400多公斤。

在安維國看來,舍飼育肥雖然成本高,但見效快。“我用的飼料主要是玉米、麩皮、秸稈和青貯飼草,一頭牛雖然每天有16元左右的成本,但是出肉率遠遠高於放牧,半年就能出欄。”安維國認爲,將傳統的粗放式放牧與精細化的舍飼養殖結合起來,相當於把牲畜對草原的消耗轉移到了圈舍內。不僅收益好,也能大大減輕草原壓力。

近年來,天祝縣不斷擴大飼草料種植規模,燕麥草等飼草種植面積由2005年的3萬畝擴大到2023年的30萬畝,牧草良種率達85%。全縣農作物秸稈產生量18.3萬噸,飼料化利用率達72.6%。

前不久,天祝縣入選全國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項目縣。據瞭解,天祝縣將圍繞加強天然草原保護和修復、建設高產穩產優質飼草基地、建設現代化草原生態牧場及規模化養殖場、建設優良種畜和飼草種子擴繁基地、建設防災減災飼草貯運體系“五大體系工程”進行科學佈局。

隨着項目的實施,預計到2027年,天祝縣天然草原綜合植被蓋度將由目前的88.6%提高到89%以上。

牧民增收

“以前很多羣衆不願意舍飼養殖,一方面是因爲放牧的傳統,另一方面是舍飼成本高、投入大。”天祝縣種畜繁育研究院副院長楊如傑分析,既要保護草原生態,還要保障牧民增收,在轉變養殖方式的同時,需要想辦法拓寬羣衆增收渠道,“天華肉羊”正是爲此而育。

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發布了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鑑定通過的一批新品種及配套系,天祝縣“天華肉羊”名列其中。這意味着蘭州大學與天祝縣歷時15年培育出的我國首個適應高寒氣候的肉羊新品種有了“身份證”。

“天華肉羊以甘肅高山細毛羊爲母本、南非肉用美利奴羊爲父本,兼具兩者優秀基因,適宜在北方牧區和農牧交錯區飼養。”楊如傑說,同等飼養條件下,6月齡的天華肉羊比原來的高山細毛羊能多產1斤毛、20斤肉,基礎母羊的產羔率能達到135%。相當於一隻商品羊比之前增收200元左右,基礎母羊可以增收900元。

天祝縣打柴溝鎮多隆村的牧民秦玉良是天華肉羊誕生過程的見證者,也是受益者。“我有1400多隻羊,但是隻有2000多畝草原。羊放到山上吃不飽,就不好好長肉。搞舍飼養殖,得有好品種。”秦玉良說,自2013年以來,他的養殖場一直參與天華肉羊的改良擴繁,“這個品種體格大、出肉率高、產毛多,而且雙胎率也高,基本上可以實現兩年三羔”。

在圈舍內,秦玉良指着正在吃飼料的一羣天華肉羊說:“這是去年冬天產的羔,7個月時間,已經長到60多公斤,以前高山細毛羊的冬羔到這個時節也就二三十公斤。以前一隻6個月大的羊,能產30斤肉就是好羊了,天華肉羊可以出60斤肉。你算算這個賬,增收明顯不?”

近幾年,天祝在全縣進行天華肉羊擴繁,目前新品種飼養量已達40萬隻。“母羊好,好一窩;公羊好,好一坡。”楊如傑告訴記者,天祝縣由政府買單,爲羣衆的擴繁羣免費提供種公羊進行自繁自育。目前,天祝縣在19個鄉鎮組建天華肉羊擴繁推廣羣308羣。

據瞭解,天祝縣建立了“核心育種場+育種擴繁場+擴繁羣(戶)”的三級繁育體系,並在全縣建立了129個人工授精點,通過示範推廣“同期發情+人工授精”良種繁育技術和“羔羊早期斷奶+快速育肥”全舍飼育肥技術,全面推行“兩年三產”高質高效繁殖和“牧區繁育、農區育肥、農牧互補”科學高效的生態養殖模式,讓更多養殖戶享受到科技轉化的成果。

楊如傑表示,將加快擴繁推廣力度,到2025年組建天華肉羊新品種羊擴繁推廣羣500羣,新品種肉羊飼養量達到80萬隻,帶動全縣羊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產業提質

徐世濤是天祝縣浩順源家庭農場負責人,在他的牀頭,摞着厚厚的生產資料冊和養殖檔案。打開這些文件夾,每一頭基礎母牛的種類、花型、產犢情況,每一種農作物的品種、使用肥料、長勢等情況都清楚地記錄在冊。通過多年來不斷地嘗試、觀察和改進,徐世濤走出了一條自繁自育自銷的路子。

“以前飼料都是從外面進,物流成本太高。”徐世濤告訴記者,去年自己種了500畝燕麥草,就近供給降低了養殖成本。而且比起普通秸稈,燕麥草的營養價值更高。今年,他又流轉土地,種了2300畝燕麥草,“在半農半牧區,探索種養結合的方式,可以提升養殖效益。”

在距離天祝縣100多公里的蘭州新區,徐世濤還開了4家羊肉泡饃館,通過店裡的視頻,可以看到他位於賽什斯鎮克岔村的養殖基地。“去年出欄4000多隻羊,大部分用在我的泡饃館裡了。”徐世濤說,傳統的產業模式裡,冬季產羔,春夏放牧,秋天集中出欄。現在人們的觀念在逐步轉變,通過牧區繁育、農區育肥,可以實現錯峰出欄、常年供應。

徐世濤的探索是天祝縣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未來幾年,天祝縣將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條,通過培育天祝白犛牛、天華肉羊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牽引帶動良種繁育、種植、養殖、加工、銷售等畜牧業全產業鏈發展,打造以合作社、家庭農場爲主的高原特色現代畜牧產業園。

根據天祝縣全國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項目實施計劃,將在哈溪、松山、打柴溝等16個鄉鎮種植飼草5萬畝,並配套相關附屬設施設備;在華藏寺鎮和松山鎮建設飼草貯運配送中心各1個;同時建設現代化草原生態牧場和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90家。

此外,天祝縣還將通過建立現代化精深加工生產線,大幅提升高原特色畜牧業市場競爭力和產品附加值。預計到2027年,年屠宰加工能力由7.5萬頭(只)提高到22萬頭(只),加工產值由5420萬元提高到9500萬元。祁萬禎介紹,項目建成後,全縣舍飼養殖規模將提高10%以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5535元,其中草食畜牧業收入由41%增長到45%以上。 (經濟日報記者 陳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