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腹脹、排便不成形竟患罕病! 醫揭2感染原因:超難診斷

一名60歲男性,長期腹脹並伴隨排便異常,擔心罹患大腸癌於是安排健檢,結果確診爲「腸道結核桿菌感染」。(示意圖/shutterstock)

談到結核,我們通常會想到肺結核,但實際上結核菌也可能感染腸道。一位60歲男性長期腹脹並伴隨排便異常,因擔心罹患大腸癌而進行健檢,結果確診爲「腸道結核桿菌感染」。禾馨民權內科診所醫師林相宏指出,腸結核是一種罕見且難以診斷的疾病,可能感染原因包括吞嚥感染的痰液或進食受污染的食物,或是肺結核通過血液進入腸道,需仰賴病理科和腸胃科醫師的高度警覺性,纔有辦法獲取適當檢體來確定診斷。

醫生林相宏在臉書專頁發文表示,該患者主訴肚臍周圍長期有悶痛感,特別在食用甜食後不適感會加劇;此外,一天排便約2次,但外觀都不太成形,有時糞便顏色也會呈現深褐色,因此擔心罹患大腸癌。後來透過大腸鏡檢查,發現盲腸附近有些環狀潰瘍,切片檢查有肉芽腫變化,轉診後確定爲腸道結核桿菌感染。幸好只要遵循良好的抗結核藥物治療,就可以康復,無需手術治療。

林相宏進一步解釋,腸結核實際上是一種罕見且難以診斷的疾病,僅佔結核病例的1~3%。徵兆和症狀通常不明顯,有時會出現慢性便秘或腹瀉、腹痛或糞便潛血陽性反應。可能的感染途徑,包括吞嚥感染的痰液或進食受污染的食物進入胃腸道,或是肺結核透過血液進入腸道。常常被誤認爲大腸癌或盲腸炎,有時甚至需要進行手術才能確診。因此,對於此病情的懷疑,需要依賴病理科和腸胃科醫生的高度警覺性,才能取得適當的檢體來確定診斷。

根據衛福部疾病管制署官網資料顯示,結核病可以發生在人體任何器官或組織,如淋巴結、腦膜、胸膜、腎臟、骨骼、皮膚、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在臺灣比較常見的肺外結核是淋巴結核及骨結核,其次爲結核性腦膜炎,肺外結核的發生率遠比肺結核來得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