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靜電電到」藏6警訊!醫示警:小心糖尿病
生活中許多人常常會被靜電電到,這除了和人體、物品電荷有關,也可能和健康狀態息息相關。(示意圖/ Shutterstock)
生活中許多人常常會被靜電電到,這除了和人體、物品電荷有關,也可能和健康狀態息息相關。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留意是否身體缺水或有疾病在身,並教6招避免靜電。
●爲什麼會產生靜電?
王威傑醫師表示,不論是人體或物品、絕緣體或導電體都有各自的帶電傾向,稱爲「靜電序列」,不同物體間出現接觸、摩擦、分離這三種「起電」情況,就有可能帶電。如果人跟物體帶不同電荷,在接觸瞬間會產生靜電,讓人感覺到被電到,甚至產生火花。
●導電、不導電,都易產生靜電?
「蓄電太多」是關鍵:
導體例如金屬或人體,在「起電」後,由於可傳導的特性,在累積電荷的過程倘若有「接地」,可能伴隨不斷傳導電荷至地面,因此不易持續帶有電荷,接觸其他帶電物時,靜電就會較微弱而無所察覺。當乾燥或絕緣體等無法導電、難以導電的情況,會難以放電,也會容易累積較高電荷而在接觸其他帶電物後產生靜電。
金屬門把、手扶梯易靜電?
舉例來說,金屬門把和門在旋轉時極易摩擦起電累積電荷,如果沒有接地引導累積的電荷會很可觀。手扶梯把手則爲橡膠,爲絕緣體不易導電也不易放電,慢慢累積的電荷不容小覷。兩者都會在電荷和人體相差夠大時產生靜電。
乾冷環境容易靜電?
例如干冷的冬天或辦公室,因爲電不易傳導。電的傳導包括空氣中的水分子,潮溼易傳導,乾冷則不易傳導、也不易放電,就相較容易累積,碰到例如金屬門把時也就更容易產生靜電。
爲什麼我被電到、但他沒事?
在同一個環境下,有人容易產生靜電,有人則不會,這除了和人體、物品帶電不同,也和衣物材質、正在做的事情有關。例如同樣是接觸金屬門把,A是直接接觸,B在接觸前無意間手先碰了牆,此時A就較容易產生靜電,B則接地將電傳導出去不易產生靜電。
●常被靜電電到是健康警訊?醫:留意缺水或疾病可能。
靜電體質是疲勞?缺氧?
醫學上許多學者認爲,身體處於疲倦或缺氧的狀態容易產生靜電,因此也有一說「當身體常常產生靜電,需留意自己是否正處於慢性疲勞。」。
留意健康警訊:
不過王威傑醫師則認爲,主要還是與身體是否乾燥有關,例如大面積燒燙傷,或是飲水不足、年紀大而皮膚乾燥、嘔吐腹瀉、急性腸胃炎、糖尿病或其他疾病而尿多或血液濃稠等身體缺水,這類情況身體水分就會較爲不夠,電荷也就不容易傳導、容易累積,相較容易產生靜電。
日久後續影響:
不論是身體缺氧、疲倦、缺水、疾病,日久都容易因血液濃稠而提升三高、糖尿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以及中風、心肌梗塞等急性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若經常容易產生靜電,除了端看環境和物品以外,建議可檢視自己是否長期有上述問題。
●醫教6招有助減少靜電!留意身體健康,但不要亂補。
日常改善靜電:
王威傑醫師表示,靜電雖然一般對身體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影響,但時不時被嚇一下也讓人困擾,同時也得留意健康。建議除了前述檢視自己的身體狀態、健康檢查、多補充水分、皮膚保溼以外,日常也可以避免較容易起電的衣物,例如毛衣。
開門前事先準備:
在開門接觸金屬門把前,可先碰觸牆壁或地板等物,讓自己身上的電荷先放出,如此也可以降低靜電發生率。又或者直接推門避免接觸門把。也可以使用鑰匙等物品,先接觸門把讓靜電發生在物品上,再開門。
改變靜電環境:
另外,環境中也可以用加溼器使環境溼度提升,讓電荷可以從人體或物品傳導分散至各處,如此便可以避免累積電荷,降低靜電的發生率。
●靜電體質應多補充營養?醫:別亂補
網路上也有不少資訊表示,靜電是缺乏某種營養所致,應多補充各類營養,常見如補鐵、維生素C等。對此王威傑醫師提醒,網路上的資訊還是要記得看出處來源。而若是醫師、營養師的觀點,雖各醫學、科學家看法可能都會有所不同,但不論是何種營養都不建議隨意亂補。
舉例來說,若是維生素C這樣日常必須且爲水溶性的營養倒無妨,無意間補太多,多餘的會從尿液排出。但若是補鐵,人體在沒有缺鐵的情況下攝取過量,反而會出現「血鐵沉積症」而傷害器官。因此若要補充營養,建議在此之前還是先經過醫師檢查,或與藥師、營養師等諮詢,確認自己是否有缺乏營養再進行補充爲佳。
文章來源:本文由《今健康》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