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重磅發聲!券商、基金火線解讀:增量“規模”懸念或於未來兩週內落地 有效提振資本市場信心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域 深圳報道

10月12日,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國新辦發佈會上表示,財政部在加快落實已確定政策的基礎上,圍繞穩增長、擴內需、化風險,將在近期陸續推出一攬子有針對性的增量政策舉措。

這一攬子增量政策包括支持地方化解隱性債務、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支持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大對重點羣體的支持保障力度等多個方面。

這場財政部新聞發佈會可謂萬衆矚目,市場期待已久。發佈會結束後,多家券商、基金等金融機構第一時間進行了解讀。

中信證券認爲,會議推出多項具體切實的增量政策,明確化解風險,同時指出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傳遞了財政政策的積極信號,提振市場預期。

摩根資產管理表示,本次發佈會傳達了政府在財政政策的積極面,除已規劃較高規模的財政支出,並強調中央財政還有較大的舉債空間和赤字提升空間,爲未來的財政政策加力保留了空間。

“增量內容上可謂乾貨滿滿。”民生證券則表示,本輪增量政策的“規模”懸念預計將在未來兩週內落地。

從收縮轉向擴張

繼前期政策大力度出臺後,節後第一週財政部出席“加大財政政策逆週期調節力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新聞發佈會,備受市場期待。

發佈會結束後,多家機構人士一致認爲,會議傳遞財政政策積極信號,天風證券表示,財政部給出了“權限內能夠給出的頂格政策支持”。

“最重要的不是具體規模有幾萬億,而是確立了從收縮性財政重新轉變爲擴張性財政的信號。”天風證券認爲,市場仍然對財政部未能給出增發國債具體金額存在一定的質疑,但本次發佈會的政策已經是財政部權限內可以給出的最好答卷。增發國債涉及預算調整,必須經過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審批,否則將違反法定程序。財政部能夠在流程尚未走完之前,先給出預告和暗示,態度明顯積極,信號意義較大。從額度上看,去年財政缺口7981億元,增發的1萬億元國債中有5000億元用在了去年,約佔去年財政缺口的63%。按照相同比例推算,今年財政缺口3萬億左右,預計今年可能需要增發2萬億元左右的國債。

民生證券解讀稱,圍繞着市場最關心的規模相關的問題,財政部在多個回答中給出了“力度”的暗示。比如在詞頻上,有7次提到“較大”,4次提到“赤字”,4次提到舉債。這從近年來財政部召開的發佈會來看是非同尋常的。因此預計本輪的增量政策是一個近年來較大規模的計劃,在節奏和規模上都不會“落後於曲線”。

另一個需要關注的信號是,增量在出臺的邏輯上是先修復微觀主體的資產負債表,再發力消費與投資。民生證券認爲,只有微觀主體在資產負債端不再做“減法”,更多的增量政策才能達到做“加法”的效果。往後來看,本輪增量政策的“規模”懸念預計將在未來兩週內落地。

提振市場預期

會上,財政部提到將在近期陸續推出一籃子的有針對性的增量政策舉措。其中,已經進入決策程序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加力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較大規模增加債務額度,支持地方化解隱性債務。財政部提到“除每年繼續在新增專項債限額中專門安排一定規模的債券用於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資項目債務外,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債務。待履行法定程序後,將向社會公開”。並強調“這項即將實施的政策是近年來出臺的支持化債力度最大的一項措施”。

海通證券認爲該項政策有助於緩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壓力,不過也要注意到,從整個政府部門債務總量角度看,這屬於用標準債券置換隱性債務,不會明顯提高政府債務的總量。

二是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

三是疊加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專項資金、稅收政策等工具,支持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四是加大對重點羣體的支持保障力度,下一步還將加大對學生羣體獎優助困力度,提升整體消費能力。

從具體政策來看,摩根資產表示,化債相關支持力度較大,結合年度常規專項債專門安排及近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次性置換,特別是以“及時雨”來形容,可以期待地方政府壓力減輕下,或有更多資源支持經濟發展。

另外,財政部降低住房公積金貸款利率以降低購房成本,換購住房階段性個人所得稅退稅提高需求,優化保障房供給,提供3500億保交樓專項借款,從需求端、供給端及化解風險三方面支持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

發行特別國債以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的政策也值得關注,除可防範金融風險外,也意在通過銀行的金融槓桿輸血實體經濟或有助提高居民消費及企業投資的意願。

中信證券表示,本次會議上財政部用具體切實的化風險政策和積極正面的預期管理有效迴應了市場所關注的問題,有效提振了資本市場信心。預計未來經濟和資本市場將在具體政策和樂觀預期的加持下共同企穩回升。

不過,摩根資產提示發佈會內容仍存在一些不確定性,包括未提及進一步促消費的具體計劃,以及未揭示整體財政政策的規模及中央財政的槓桿空間,具體的擴張幅度仍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