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全面搶救臺灣資本市場

文/洪綾襄

10月底,一家臺菜餐廳包廂裡,福邦證券董事長林火燈邀請幾位業界好友小聚,在座的有券商公會理事長賀鳴珩期貨公會理事長糜以雍永豐金證券最高顧問黃敏助,以及臺經院院長林建甫,各個都是資本市場先覺。然而,對着滿桌好菜,衆人卻是談到眉頭深鎖、五味雜陳。

憂慮1:籌資能力弱新資金進不來,壞公司出不去

儘管當月臺股結束長達1年5個月的萬點行情,不到1個月就重摔1651點到9400點,櫃買指數更摜破10年線,但鏖戰股海多年的他們反而淡然以對;真正令他們憂心的是,已發展56年的臺灣證券期貨業與資本市場,下一步該如何轉型升級

引發他們擔憂的是,這兩年來,雖然GDP維持2%以上,但臺灣資本市場的關鍵字已不是IPO(初次公開發行)和籌資,而是減資、分拆、私有化海外上市,整體結構呈現衰退前兆

此外,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功能就是籌資,交易反而是其次。然而今年臺股大盤日均量雖然衝到1330餘億元,但當衝交易量就佔其中4成,籌資功能卻是萎縮,更與實體經濟脫鉤。根據立委郭正亮統計,臺灣去年上市籌資總額僅148億元,反觀港股去年籌資總額近5千億元臺幣。今年臺股雖然新上市櫃家數較去年成長,但除了上海商銀之外,其他IPO案規模均未超過百億元。

再者,交易僅集中特定類股,臺股週轉率偏高,但根據本刊統計,年交易量不到萬張的公司數比率逐年提高,今年已達14%。此外,因虧損而市值縮減劇烈的公司,如宏達電、華映、茂迪、中環、錸德等已連續虧損超過多年,僅仰賴補貼或銀行續貸維持經營,長期削弱資本市場的效率公平性,若能有新資金進場活絡,不管是轉型或是併購下市,都會對臺股現況將有明顯的改變。只是今年以來,外資持續抽離、沒有國際新資金進場,流動性恐陷入瓶頸

憂慮2:與世界接軌不足任務太狹隘,資本市場不是隻有IPO

曾擔任證交所總經理的林火燈也拋出他的憂心:「全球資金流動愈來愈迅速,但臺灣資本市場與世界接軌的程度還是不夠!」他過去常帶臺灣公司到海外路演、推薦給國際法人、籤MOU(合作備忘錄),但這遠遠不夠全世界交易所已透過股票公發、彼此參股併購走向集團化

以美國芝加哥交易所集團來說,併購了商品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和紐約商品交易所而成,德意志交易所也透過合資代理,與中國資本市場緊密連結。因此,他重提「資本市場整合」,希望重整4大證券周邊單位架構,主動參股其他交易所。…(本文節自財訊570期,詳全文)

延伸閱讀:12檔財報黑馬 長線買點到了

金河投機總是會到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