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訊/崩世代大進擊──透視學運背後的青貧現象

文/曾嬿卿、王柔雅

如果今天他們30秒就可以通過一個這麼重大協議,我怎麼知道他們下一次30秒會通過什麼東西!」

「他們只會說服貿多好,應該只有那些大企業老闆好吧 ,我們工作機會都被搶走了,有什麼好?」

「自己的未來自己救,今天一定要站出來!」

在立法院旁的青島東路上、學生佔據的側門大家席地而坐,輪流上臺發言,談自己的第一次社運經驗,對服貿的看法,對政府黑箱作業的不滿,對國會怠惰草率的批評,對社會現狀的無奈,對未來前途的惶惑。

叫他「崩世代」新自由主義帶來世代不正義

這羣出生於1990年上下的20多歲年輕人,成長於解除戒嚴、民主開放的年代。在他們幼稚園時期,臺灣第一次總統民選,小學階段,臺灣已經經歷了一次政黨輪替;他們的史地課程,比起過去,談比較多臺灣,「美麗島事件」只是教科書上的一則歷史;無論對國民黨或民進黨,他們都沒有刻板印象、歷史包袱,對於中國,也沒有「萬惡共匪」的仇恨。

爲什麼他們這麼反服貿?

《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作者之一、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林宗弘觀察到,年輕人之所以對《服貿協議》這麼關注,反映的是對未來的焦慮。「這幾年馬政府不斷對中國開放,說對臺灣有多少好處,實際卻不是這回事,大家發現,獲利的只是少數大財團大老闆,但資方利益並不等於勞工利益。」林宗弘分析,尤其最近這幾年,不少臺乾和工程師被中國本地人力取代而回流,也有人面臨家庭與工作的抉擇,「賺到錢的不是我,卻要我付出家庭生活成本。」且在資本外移後,本地工資也被壓低了,難怪薪資倒退十幾年,「開放到底有什麼好處?」

原本被視爲冷僻生硬的《崩世代》一書,自兩年前出版後,竟意外暢銷,至今已七刷。書出版後,學運發起人之一的陳爲廷邀請林宗弘到清大做了第一場演講。這次學運的不少論述,看得出來部分受此書的影響,例如對自由化全球化的質疑。

該書指出,新自由主義帶來世代不正義,戰後嬰兒潮掌控政治權力與金錢遊戲,壓迫年輕世代延長工時、壓低其福利與工資、使貧窮青年長期負債,造成貧富差距擴大,最後導致這些國家的低出生率。「得到好處的是那些掌權的四年級生,但他們對經濟藍圖的想像,跟現在網路世代的七年級生並不一樣。」林宗弘進一步分析。

根據統計,臺灣對中國貿易依賴度由1990年的6%提高到2010年的36%;而從九二年開始,臺灣的資本外移就高度集中於中國大陸,於一○年ECFA(兩岸經濟協議)簽定後達到高峰,佔臺灣資本輸出的81%。且根據研究,對中國投資比率愈高,臺灣的失業率與貧窮率也就愈高,尤其是年輕人。

像去年整體失業率四.18%,是近五年來新低,但20至24歲青年失業率卻飆至史上次高的13.75%;而社會新鮮人的失業期也不斷拉長,近幾年的失業週數已從向來的20餘周,上升到30餘周,找工作的時間要拖上8~9個月,因此許多大學生藉「延畢」逃避「畢業即失業」的尷尬。

被剝奪感加深質疑服貿只能服務財團

工作愈來愈難找,薪水更是持續壓低。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資料,去年全國受僱就業者有7成的人月薪不到4萬元,年輕人最差,高達177萬人,佔88%,且20至24歲平均月薪僅2萬4269元,「青年貧窮」與「窮忙」現象依然。

不止如此,學運幹部、臺大臺文所博士班學生江昺侖就表示,「世代正義」問題也很嚴重,未來年金、保險、照顧老人等財政壓力,都會落入這一代年輕人身上;而年輕人不止買不起房子,就算房地產下跌,經濟發生問題,最先被解僱的還是沒有社會經驗的這羣人,「我們是會被犧牲的那一羣,其實我們都是被剝削的,應該要一起站出來,不能只是個人自怨自艾。」

這種相對被剝奪感,充斥在自稱「魯蛇」(loser,失敗者)的網路世界,讓年輕人對企業財團、富賈高官這類「人生勝利組」沒有好感,尤其這些年來層出不窮的拆遷、徵地、污染、勞工、食安等問題,不但未見這些財團老闆拿出企業良心,甚至成爲資源掠奪者;而回流的臺商,要不是挾巨資炒高臺灣房價,讓年輕人更加買不起房,就是爲北京代言,以商圍政。這些,都讓年輕人點滴在心頭。

學運活動發言人黃鬱芬就質疑,《服貿協議》能得利的多是財團,但他們賺的錢是否能夠回饋到臺灣的勞工身上?「這十幾年的臺灣經濟不是沒有成長,但臺灣人的勞動薪資卻反而在倒退,既然在臺灣賺錢,都沒辦法回饋給臺灣人,怎麼說服我們,他們到中國賺了錢,可以回饋給臺灣人?」

活動總指揮林飛帆則認爲,服貿不止影響產業,也會影響臺灣的國家安全,中國透過廣告、出版品影響新聞自由、控制言論,就像香港,香港經歷過中資買廣告、抽廣告的方式,影響言論自由,進行洗腦,「事實上臺灣也正面臨這樣的事情,在旺中案活生生演出,」他說。

臺灣認同感加深不願看到中國企業長軀直入

兩年前的「反媒體壟斷」運動,讓許多學運分子見識到媒體的影響力,他們眼睜睜看一份原本堪稱自由派的報紙,在紅色商人入主後,如何的質變,再加上香港壹傳媒被抽廣告、《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被殺傷等事件,對於生於民主化之後、從未被威權統治的年輕世代,對言論與創作自由特別堅持,深怕中國的手伸進臺灣,剝奪了他們目前擁有的一切。

臺灣指標民調公司在今年2月「王張會」後,做了一項「終極統獨觀」調查,顯示20到29歲的年輕人,贊成臺灣終極獨立的比率爲68.5%,不贊成兩岸終極統一的比率爲82.7%,均遠高於全體平均值(兩者分別爲47.8%、64%)。

臺大政治系教授張佑宗團隊所做民調也顯示,「臺灣、中國爲一邊一國」的認同已成爲社會主流,佔近7成;尤其,中國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對民衆認同產生了影響,但對年輕人卻是反效果,由於新世代有「必須與中國競爭」的威脅感,造成情感上更加認同臺灣。

一位臺大工學院的大二學生說:「我雖然不瞭解服貿詳細內容,但我跟我的朋友一想到中國企業、資金、人員要長驅直入臺灣,就充滿了疑慮,更特別在乎這個協議制定過程,究竟有沒有充分討論、按照程序,這麼重要的事爲什麼不好好討論;政府愈沒照步來,我們就認爲愈有鬼。」(本文節錄自447期財訊雙週刊

更多文章,請至<<財訊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