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深一度|從一家國有大行實踐看如何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

普惠金融,一頭連着百姓生活,一頭連着發展大局。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五篇大文章,普惠金融位列其中。

當前,普惠金融領域需求如何?經過多年高速增長,普惠金融未來空間還有多大?有哪些問題待解?中國農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負責人近日接受記者採訪,詳解一家國有大行對推動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與探索。

今年以來,農業銀行普惠金融領域貸款增加超1萬億元,普惠型小微企業有貸客戶增加100多萬戶,增量均位居同業首位。與此同時,普惠型小微企業不良貸款率保持在較低水平。這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實屬不易。

“從我們的業務實踐看,小微企業雖然經歷了一些困難,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隨着各項宏觀政策效應逐步釋放,小微企業經營逐步好轉,新經營主體、新業務場景、新金融需求不斷涌現,普惠金融發展仍有很大空間。”中國農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總經理黃建勤表示。

完善的組織體系是推動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保障。據瞭解,農業銀行在董事會和高管層設立專門的普惠金融相關子委員會,在全國範圍內設立約300家普惠金融特色支行、500家普惠金融專營機構、1萬多家小微信貸業務重點發展網點,全面推動普惠金融業務下沉。

普惠金融針對的是信用等級相對較低的羣體,單筆金額小,整體風險偏高。如何實現增量擴面和防控風險的有效平衡?在黃建勤看來,深入推進數字化轉型,是破解難題的關鍵一招。“我們通過數字化轉型,提高‘用數’能力,利用各類財務和非財務信息研發各類模型,不依賴財務報表也能識別、計量和管控風險,既解決成本控制的問題,也解決風控的問題。”

據中國農業銀行普惠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蔣劍平介紹,傳統信貸模式下,一名信貸人員只能負責10戶左右的小微企業客戶。通過數字化轉型,一名信貸人員可以負責五六十戶甚至上百戶客戶。目前,農業銀行超過七成的普惠貸款來自線上產品。

科技賦能並不意味着線下審覈的缺位。農業銀行一方面推動普惠金融向線上化、自動化、智能化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點多面廣、橫跨城鄉的優勢,線上線下協同發力。“我們有2萬多家網點,3萬多名小微企業法人貸款客戶經理,在適當的環節介入,有利於風控的同時也不會影響放貸效率。”黃建勤說。

打通普惠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要打造敢貸、願貸、能貸、會貸的長效機制。據瞭解,農業銀行在信貸政策、資本管理、資源配置、激勵約束、盡職免責等方面給予政策資源傾斜,有效激發普惠金融發展內生動力。

“盡職免責,關鍵是要落到實處、可操作,2023年被減免全部責任的普惠貸款經營管理人員大約有2萬人次,對基層信貸人員的積極性是很好的保護。”蔣劍平表示。

自2013年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經過10多年發展,我國普惠金融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普惠小微貸款餘額連續5年同比增長超過20%,授信戶數超6000萬戶,已覆蓋超三分之一的經營主體。

儘管普惠金融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果,但與人民羣衆需要和新發展階段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普惠金融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下一步着力點在哪裡?

“首先要保證‘量’的一定增長,繼續加大普惠金融服務力度,推動普惠貸款擴面上量,惠及更多經營主體。”黃建勤表示,目前普惠小微貸款在全部貸款中的佔比仍有提升空間,銀行機構要結合自身特點,主動挖掘有效信貸需求。同時要持續優化信貸結構,加強首貸、續貸、信用貸、中長期貸款投放。

爲普惠金融重點領域提供服務,風險相對較大、成本相對較高,要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離不開配套措施的完善和多方協同。黃建勤認爲,要建立政府、銀行、企業三方合作生態,包括進一步加快融資信用服務體系建設進度,擴大數據開放範圍,提升數據質量和時效;強化聯合風險防控,完善資金流向監測方式,解決資金跨行無法監測的問題。

“爲什麼農行普惠金融不良貸款率較低,主要是依託大數據的風險管控做得精準。當前,普惠金融業務進一步下沉,未來業務拓展的深度和廣度取決於數字化風險防控的能力。”黃建勤說。

推動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要構建和完善多層次普惠金融市場體系。當前,普惠金融領域競爭激烈。蔣劍平認爲,我國普惠金融服務呈現了“頭雁領航、羣雁齊飛”的景象,大型銀行、中小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共同構建起了多層次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中小銀行與大型銀行在從事普惠金融服務方面各有所長,並不是‘零和博弈’,要結合各自優勢、錯位發展,不斷拓寬普惠金融的廣度和深度,共同服務好數以千萬計的小微企業。”蔣劍平說。(記者李延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