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我來 旅法博士生王建慧以文學活動熱血論異臺灣
關於文學與臺灣,旅法博士生王建慧總是熱血向前,她創立巴黎福爾摩沙論異協會,並於日前在巴黎完成一場大型臺灣文學活動。王建慧說:「臺灣與世界的關係是雙向的,與其鼓勵臺灣去面向世界,不如讓世界朝向臺灣」。
王建慧與她所創立的「巴黎福爾摩沙論異協會」(Association CONVERSATION FORMOSANE)是「臺灣文學大師周」的協辦單位,在主辦單位駐法國臺灣文化中心的支持下,於9月26日至28日在巴黎國家圖書館BnF、法國鳳凰書店、老柵欄與熊文學咖啡館,熱血展開一連串的臺灣文學活動。
策展人王建慧說自己在過去當活動參與者時,若看到有人只動口給意見卻不真正動手協助,就會給對方「不然你來」(臺語:阿謀哩來)的評語。所以當她去年9月接下大師周任務時,她的內心只有一個聲音「不然我來,真的來了!我應該怎麼辦?我想讓文學活動更親民,我想要打開參與者的光譜,吸引更多不同的觀衆。」
有別於一般靜態學術性文學講座形式,王建慧與夥伴們在嚴肅的圖書館空間裡,搭起有得吃又有得玩的五感市集、法譯臺灣文學小書攤、作家手稿展覽、臺灣藝術家王呈哲的攝影展,並串連法國詩友、學者專家在巴黎文學活躍熱點,相互交流。
曾經學習劇場,來巴黎攻讀比較文學博士的王建慧,在「臺灣文學大師周」開展前纔剛完成博士論文口試,她正努力開創一種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想掙脫強勢的西方理論,讓非強勢國家不再只是被動的受衆,反而也可以主動給予,成爲一種研究方法的視角。
王建慧說:「例如後殖民理論其實並不僅有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例子,臺灣也是一個重要的例子,國際學術研究應存在一種臺灣視角;當研究臺灣時,使用臺灣視角,而非用別的西方理論看臺灣。」
王建慧以「臺灣文學大師周」活動現場所展出的王呈哲攝影展爲例,其中一幅作品是臺灣民俗陣頭官將首粉墨登場,背景卻是巴黎風情的歌劇院,「讓臺灣在世界裡面,讓比較以『雙向』的方式呈現,與其鼓勵臺灣去面向世界,不如讓世界朝向臺灣,讓臺灣的特殊性成爲一種普遍性」。
雙向的比較貫穿「臺灣文學大師周」,除了在文學對談講座外,活動現場亦設有小書攤,與國家圖書館內的Tschann13書店和鳳凰書店合作,雙語呈現近20本「法譯」與「繁體中文版」的臺灣文學作品。
王建慧應中央社記者的要求,就此次大師周的活動,推薦5本臺灣作品給巴黎觀衆,有來自此次邀請作家楊澤、陳育虹的法譯詩集、吳明益的「天橋上的魔術師」(Le Magicien sur la passerelle)、夏曼藍波安的「大海之眼」(Les yeux de l’océan)、白先勇的「孽子」(Garçons de cristal)、陳思宏的「鬼地方」(Ghost Town)。
熱愛文學的王建慧對臺法兩方的作家與譯者如數家珍。她形容陳育虹的筆觸細膩,好像可以感受到花落與小貓的叫聲,像是法國古老文化裡的鍊金師,能將生活感提煉出來;楊澤近期以「漫興」系列展開如隨筆般的詩作,紀錄自己的生命狀態,地點跨及紐約、巴賽隆納、臺北永康街等,很像法國作家波特萊爾般的漫遊。
關於作家與譯者的關係,王建慧舉例吳明益與譯者關守奇(Gwennaël Gaffric),很像村上春樹和譯者賴明珠。王建慧說自己很喜歡一個法文字「hiatus」,意思是「脫節、斷裂」。這個字因爲有很多母音,念起來很卡,感覺就像是譯者如何在原作的逐字之間去修補與詮釋。
講話速度很快,但謹慎使用字詞的王建慧,在受訪尾聲談到她很感謝「巴黎福爾摩沙論異協會」的衆夥伴陪她圓了這場夢,她認爲他們不僅做出了豐富度,也做出了深度,讓文學充滿人味。這個協會來自在巴黎各領域的臺灣學生,與法籍藝術家和學者,他們希望藉由討論,從對話中開發彼此相同或歧異的意見,因而以「論異」兩字作爲宗旨。
「臺灣文學大師周」的活動現場處處有巧思,手稿區展覽所放置的陶藝作品,來自臺灣藝術家奕璇的「皺摺」系列,是王建慧在開展前去巴黎家飾設計展當翻譯後,對方特別託人悄悄送給她的博士畢業禮物。
「臺灣文學大師周」的活動資料摺頁非常精美,正面展開來後,背面便是官方主海報,畫面是一艘古船乘載着超現實的公寓高樓,在暴風雨中破浪而行後,逐漸駛向放晴過後的彩虹,呈現島(混融)、河(抗爭)、海(流動)的意象,由王建慧的設計師哥哥所作,藉此隱喻臺灣歷史。爲力挺活動,除了摺頁外,王建慧的哥哥還另外開發了3款副海報與書籤,吸引許多巴黎觀衆索取收藏。
爲了辦活動幾乎動員自己所有人脈的王建慧,在經歷此次「臺灣文學大師周」的經驗後,期待自己在未來可以辦得更好,「我很想知道臺灣文學活動可以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