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降價、不買流量,中餐迎來史上最重要發展機會!

本文爲品類創新之父、里斯品類創新戰略諮詢全球CEO&中國區主席張雲在“2024第四屆中國餐飲品牌節”上的演講實錄,紅餐網整編髮布。

尊敬的各位來賓,大家上午好!

今天中國的經濟遇到了比較低迷的狀況,很多行業都遇到了非常內卷的競爭,餐飲也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增長乏力。

非常有幸,里斯的十幾個夥伴,都是各個行業的增長冠軍、增長王。他們是怎麼實現增長的?企業如何真正地實現戰略性的增長?我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里斯的最新思考和實踐。

△品類創新之父、里斯品類創新戰略諮詢全球CEO&中國區主席張雲

中國餐飲企業持續增長的五大戰略誤區

先跟大家講講增長的五大戰略誤區。

(1)把“菜系”當品類

“品牌就是消費者心智裡面某一個品類的代表,消費者對這個品類有需求的時候首先想到你,你就是一個品牌。”這個觀念經過十幾年的傳播,影響了很多的企業家。

但很多企業家把品類搞錯了,有企業家曾跟我說,自己要打造一個代表湘菜、代表粵菜的品牌。我告訴大家,“菜系”是僞品類,中國八大菜系是行業概念,不是消費者的概念。

今天問消費者哪個品牌可以代表川菜、粵菜,應該還沒有哪個品牌可以代表,也永遠不會出現這個品牌。因爲菜系是非常寬泛的概念,在顧客的心智裡面不可能產生真正代表性的品牌。

就像川菜裡面的一個小分支——火鍋,已經有幾千億規模了,火鍋的範圍也已足夠大,足夠寬泛。後來的火鍋品牌,要實現創業成功,都只能在火鍋的基礎上做分化、創新。

今天,代表火鍋這個品類的機會已經不存在了。真正成功的可能是羊肉火鍋、魚頭火鍋、牛肉火鍋、毛肚火鍋、美蛙火鍋、海鮮火鍋、服務好的火鍋……

某領先餐飲企業的創始人曾說過一句話:“寧佔大,不佔小”,是說佔一個大的品類,就能做更大的生意,但這恰恰是最糟糕的選擇。

實際上,想佔大,只會小。我們看到有很多規模很小的餐飲品牌,他們在區域裡,很難發展成全國、全球品牌,都是品類選得很大,但企業卻做不大。

只有把小的品類放大,才能做大。當然,這個“小”是相對的,還是要在主流市場,有廣普、潛在的需求。

(2)把“好吃”當定位

餐飲最重要是什麼?美味。這句話有錯嗎?沒有錯。錯的是把“美味、好吃”當作手段,向消費者傳播、宣傳,希望在消費者那裡佔據“好吃”的定位。

把“好吃”作爲定位是最糟糕的選擇。因爲好吃、好喝是食品飲料的基本屬性,你做吃的要是不好吃,連競爭的資格都沒有。你必須要把產品做好吃,但是你不能用它來跟消費者做溝通,因爲好吃作爲定位和顧客的心智模式是衝突的。

沒有一家企業會說自己不好吃,你說自己好吃,消費者認爲是誇誇其談。消費者的心智需要一個更加具體的概念,你爲什麼好吃?怎麼好吃?

就像一個企業宣傳自己的產品質量很好,這是和好吃一樣的廢話。那怎麼建立質量好的認知?最近我們接觸了廣東的一個企業叫“日豐管”,它有句話叫“管用五十年”。“管用五十年”比“質量好”這句話的效果好一百倍。所以建立好吃的認知必須要依託具體的概念,要回到消費者的認知。

再比如,老鄉雞的“180天純正土雞”、費大廚的“堅持大廚炒”。用礦泉水燉的180天純正的土雞,好吃。堅持大廚炒,自然也是好吃的。所以,空談好吃只是一個口號,想建立好吃的形象還是要有具體的、差異化的概念。

(3)把“潮流”當趨勢

現在的潮流特別多,企業要分清楚哪些是潮流,哪些是趨勢。潮流過兩年就沒有了,趨勢一直都存在。這是最重要的增長問題,也是最重要的戰略問題。

今天有什麼潮流?比如說國潮,大家認爲所有的餐飲品牌都要跟“國潮風”,但是這能不能成就長期的餐飲品牌,我認爲很難。這種共性的東西,屬於所有中國品牌,每個餐飲品牌都可以沾光,所以國潮是一個潮流,不會是趨勢。

還有怪味潮,各種各樣新奇特的口味,製造了流量話題。螺螄粉也是怪味,還做出了百億級的產品品類,因爲螺螄粉不僅是怪味,它還符合了趨勢。餐飲一個很重要的趨勢是有料化,螺螄粉是所有粉類產品裡,用料最豐富、最多、最吸引消費者的。奶茶、果茶也是有料,有料的背後則是好吃。

外賣潮,現在幾乎每個品牌都做外賣,不做外賣,似乎品牌就做不下去。但我想說不是每個品牌、每個品類都適合做外賣。品牌不要跟風,要區分清楚自己的品牌、品類到底適不適合做外賣?做外賣會不會影響消費體驗?

比如說費大廚,今年3月份在雲南舉辦活動,討論了能不能做外賣?我當時的建議是,不能做外賣,因爲費大廚是現炒的,小炒肉的鍋氣絕對不能做外賣,否則消費者對它的體驗就極差。保持品牌最重要的特點、保持產品的體驗、保持自己的獨特性,是最重要的。

所以說分清楚趨勢和潮流很重要,潮流創造網紅,但要把潮流當作戰略,最後就變成了一個潮流品牌,在潮流褪去之後就消失了,而趨勢品牌卻能創造長紅。

(4)把“開店”當勢能

爲了增長而增長,把增長本身當做手段,而不是因爲機會,因爲既定戰略的發展節奏而增長。

餐飲行業我聽到過一句話,說在一條街開出十家、八家店,就會顯得這個品牌勢能很強,品牌力、影響力很大。前兩年茶顏悅色很火的時候我去看了,我打賭,它肯定開不出湖南。爲什麼?

今天各個行業的企業都被新的、時髦的概念混沌了腦袋,認爲現象存在即合理。我們要回歸到一個基本的商業邏輯,就是供求關係。供求關係是什麼?你開一家門店分流了十倍的人,短期來看好像很火,但是長期如何持續?我認爲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這在餐飲行業是一個怪現象。

這會產生什麼效應呢?我們叫“呼拉圈效應”,即一段時間大家都在搖,搖一段時間覺得沒有意思了,大家都不再搖了,然後就開始說壞話了,負面評價就出來了。

一個品牌、一個品類要持續培養你的忠誠顧客、潛在顧客、真正適合你的顧客。而不是把不適合你的、跟風路過的全部拉來。顧客都來嘗試了,只會給企業造成一個假象,認爲自己非常火,實際上沒有回頭客,無法持續真正的增長。

像新茶飲行業,過去幾年都在瘋狂開店、瘋狂放加盟,但開了無數的店真的創造了那麼多顧客嗎?其實不是,很多企業都是爲了開店而開店,希望通過開店建立自己的勢能。但最後有一天你關店的時候會發現,前面的勢能已經崩塌,品牌也面臨崩潰。所以,最後這個坑,還是得企業自己去買單。

(5)把“預製”當戰略

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做預製化,我不認爲這是好的趨勢,尤其是對現制餐飲來講。

我認爲,餐飲行業做預製化是自殺。

“現制”是餐飲行業的根本戰略定位,就是讓消費者能夠體驗到現制的機制,可以體驗到鍋氣,這是餐飲最重要的特色。

所以說,預製取代現制是本末倒置。你可以在某一些環節“預製化”,但是不能建立起預製的認知,我認爲這是非常危險的。

很多事情怎麼判斷它是戰術性的,還是戰略性的?我們有一個法則叫“酒精效應”,即短期能讓你看起來很火爆的,長期很有可能就是有害的。短期來看,降價很火、搞促銷很火,買贈很火,但是這些都很有可能摧毀你長期的潛力。企業要持續增長,必須要在短期和長期之間找到平衡。很多企業家把長期主義放在嘴邊,乾的所有事情卻都是短期的,那是僞長期主義。

未來十年,中餐出海將迎來史上最重要的發展機會

今天還有沒有機會?機會又在哪裡?

我認爲,如今打造全球餐飲品牌,不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爲什麼?

中國市場很多品類已經卷無可捲了,但是海外還有非常大的機會,海外相當於兩倍中國的市場。舉個例子,我們訪問了一個蜜雪冰城國內的經銷商,他在國內的淨利潤是2個點,但是到馬來西亞是10-12個點。現在蜜雪冰城在東南亞的門店越來越多,而且當地的消費者非常喜歡中國的茶飲。

里斯經常講一個概念叫“國家心智資源”,就是我沒有去過這個國家,也知道這個國家的某些東西是好的,所以這些東西出海會有先天的優勢。

中國什麼是好的?我們幾年前跟《財富》雜誌做了一個全球的消費者調研,給大家分享幾個結論:

首先,海外高收入羣體對中國品牌的認同度高,這意味着我們可以在海外賣貴的東西;

其次,海外年輕羣體對中國品牌的認同度高,說明中國品牌未來在世界範圍內,還有大機會。

說起海外中餐,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們調研過海外消費者,在他們心中,中餐代表性的菜品有什麼?他們首先想到的是炒飯,然後是春捲、餃子、臘味菜、火鍋等,沒有在座大部分企業的大部分菜品,這說明中餐在世界的認知還處於空白,這是問題也是巨大的機會。

未來5年,最多10年,隨着中國重返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中餐將迎來史上最重要的發展機會。

如果你在品類裡做到了第一,應該趕緊到全球市場去,告訴別人你是中國第一,這是巨大的強背書機會。

如果你沒有做到品類的第一,也要出海,打造全球品牌。因爲你在國內未來十年裡面可能沒有機會做到第一,所以不如先到海外去,先入爲主,成爲這個品類在海外的代表。

很遺憾,今天沒有一箇中餐品牌真正進入全球的主流市場、主流人羣。海底撈沒有,進入美國市場10多年僅有13家店。很多中餐品牌在海外的主要消費羣體依然是華裔羣體、留學生羣體,但華裔只佔全美不到2%的人口。品牌如果不能贏得主流市場和主流人羣的青睞,這是有問題的。

關於中餐打造全球品牌的四大瓶頸,這也是里斯非常重要的洞察。

(1)寬泛是最大的陷阱

寬泛是最大的陷阱。我們知道有一個商業規律,在小市場開雜貨店,在大市場開專賣店。你在一個小鎮上開店,肯定是個雜貨店,什麼都賣,因爲需求有限。但是要開到全國、開到全球,必須是一個專賣店。今天,每一個主要產品都可以打造出全球品牌,比如漢堡、炸雞、披薩、咖啡等等。

中餐曾是美國的第一大外來餐飲,排名第一。但現在美國的第一大外來餐飲是意大利餐飲,中餐爲什麼輸給了意大利餐飲?因爲品類太多,沒有招牌菜,在美國市場培育了多年,現在停留在當地人印象中的主要還是春捲、炒飯等。未來,中餐裡面每一個重要的產品都有機會打造成全球品牌。比如說包子,鼎泰豐已經進入了全球市場,還有面條、炒飯、火鍋等。

(2)認知是最大的瓶頸

一些品牌到了海外市場,從來不去了解海外消費者的認知。

舉個例子,我們最近在做全球消費者調研時發現,美國和歐洲的消費者認爲雞爪、鳳爪、辣條這些油乎乎的都不是零食。在他們的意識裡,零食是玉米片甚至是炸豬皮,是香的、脆的。還有奶茶,在美國人看來,沒有珍珠,沒有波霸,都不能稱之爲奶茶。

海外市場與中國市場有巨大的認知差異,如果你不瞭解,到了海外絕對不會取得成功。

(3)需求差異是進入主流市場最大的鴻溝

我在舊金山發現了一家湘菜館,這家湘菜館開了70年,老闆看起來不到30歲。他說這家店從他爺爺起就開始經營了,店裡有兩套菜單,週一到週五主要賣小炒肉,賣青椒炒雞肉,主要招待海外的消費者;而到了週末,則主要賣小炒肉,對於海外華人來說是一個湘菜館,能吃到正宗的湘菜產品。

週一到週五,會有很多中國以外的消費者來排隊,他們會覺得這家中餐館非常正宗;週末招待中國顧客時,中國的消費者也覺得很正宗。這個做法很聰明,因爲你如果簡單的把左邊的菜單拿去賣給中國以外的消費者,其實對海外顧客而言是很難接受的。

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反映了不同市場的需求有着巨大差異。

(4)漢語拼音是最大的障礙

中國的品牌走向全球基本上都用漢語拼音,很多漢語拼音說英語的人都發不出來。之前說青島啤酒是國際品牌,但青島啤酒在國際市場很失敗,只賣了幾個億。因爲消費者根本叫不出它的名字。

所以品牌走向全球必須要改一個名字,改一個符合自己定位,消費者能夠發好音,且能夠更好傳播的英文名。

另外,打造全球品牌,也要注意以下五大要點。

(1)全球的品類創新

品類創新是打造全球品牌的終極戰略。

今天的環境裡,簡單找一個差異化的概念傳播越來越難了,你必須要做創新,必須要做不一樣的東西。

大多數企業的成功源於一次“品類創新”,特斯拉開創了一個智能電動車的品類,麥當勞是全球第一個漢堡連鎖,賽百味是全球第一個三明治連鎖。每一個強大的品牌都源於一個品類創新。

全球化的本質就是本土化,打造全球品牌本質上就是面向全球市場的品類創新,不能簡單把中國的產品搬到海外去,必須要重新針對海外市場做一次創新。

我最近到泰國市場走訪發現,洽洽瓜子是少數在泰國能夠進入主流市場、主流人羣的品牌。進行本土化的包裝、口味、代言人,讓其成爲了泰國市場上最大的瓜子品牌,也是主流零食品牌。

中餐如果能與本土化結合就能誕生了新的品類,我們面向主流的市場必須要進行新的創新,怎麼保持自己的特色,又結合當地的認知和口味,這是重要的課題。

(2)聚焦:招牌菜即品類

西餐也有很多好的產品,但是真正打造全球品牌必須要聚焦招牌菜。比如,麥當勞從做漢堡開始,賽百味從三明治開始……

(3)全球品牌名

中國的英文名不是漢語拼音“ZHONG GUO”,而是叫“China”。中國的品牌也要有這樣的認識,要給自己起一個全球市場上都能行得通的英文名。

(4)全球視覺錘

你到每個國家,看到金拱門就知道是麥當勞。因爲視覺不需要翻譯,全部人都可以讀懂,視覺也會讓品牌看起來就是大品牌。

(5)全球產品

以火鍋爲例,簡單把中國火鍋賣給全球市場是很難的,你必須要做針對海外消費習慣做創新和調整。全球化的產品,也包括全球化的口味,這是非常關鍵的點。有了全球化的產品,才能成爲真正被全球主流市場和主流人羣接受的主流品牌。

我認爲,中餐是一個打造全球品牌的金礦,我們現在遠遠沒有發掘。未來十年,中餐最大的機會之一是海外市場。

中國餐飲企業戰略增長三大路徑

中國餐飲企業可以持續5年、10年、20年的增長路徑是什麼?不降價,不買流量,餐飲企業還能如何實現持續增長。

我們認爲,主要是戰略增長。以心智驅動,實現銷量增長的同時,持續強化、提升品類心智地位的增長,這纔是戰略性可持續的增長。如果你的增長會削弱你的可持續性,削弱你現制的獨特性,這個不是戰略增長。

關於戰略增長,里斯有三大路徑,第一叫創品類,第二叫提心智,第三叫擴市場。

首先是創品類。創品類的原理就是,第一勝過更好。你成爲一個品類的第一,會是更加有效的戰略。

什麼是品類呢?品類是認知概念,凡是影響消費者行爲,影響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都可以成爲一個品類。我去吃飯,一碗紅燒牛肉麪就是一個品類,排骨飯也是一個品類。

什麼是品類創新?就是在消費者心智裡面發現一個空缺,你去佔住。各行各業都是如此,重要的是發現心智中的品類空缺,然後去佔領。

比如你以前做火鍋,現在做個不一樣的牛肉火鍋,從第十變成了第一。起步就是第一,然後再擴大這個品類,從“爭奪第一”到“起步就是第一”,這是很重要的區別。

品牌創新方面,里斯形成了全球首個品類創新思維模型,就是品類創新的4N模型。很多企業家可能也發現了一個品類的機會,但爲什麼不成功呢?里斯總結了成百上千的企業發現,可能因爲它們沒有定義出一個新品類,沒有使用新品牌,沒有找到新定位,再不然就是沒有建立新配稱,這四大要素缺一不可。

品牌必須要找到心智的格子,找到好名字,佔據格子,然後建立相應的產品、渠道、戰略。

今天,全世界各個領域的領頭羊、第一都是品類的開創者,這是廣普實踐的規律。

大多數企業不清楚自己爲什麼成功?格力靠什麼成功?它只做空調,格力做的手機叫格力就輸了,它就是換了殼的蘋果你也不會買,這是認知問題和心智問題。元氣森林也是,不是靠氣泡水增長,而是靠外星人電解質水這個新品類增長。

今天在座的有些企業已經完成了第一次創新,代表這個品類成爲第一了。但你還要持續增長,最大的問題就是你有沒有辦法持續的品類創新。因爲任何一個品類和品牌都會遇到增長瓶頸,今天不佈局,明天就會出局。

只有持續的品類創新成功,才能實現持續增長。

像棒約翰,開創了新鮮披薩。用礦泉水,用新鮮現制的餡料;麥當勞本來是一間雜貨店,但是它的漢堡賣得最好。後來品牌就把所有的東西都砍掉了,只賣漢堡。心智模式就不一樣了,起步就第一。

漢堡王主打拷的漢堡,這也是創新。還有費大廚辣椒炒肉,開創辣椒炒肉連鎖;喜家德,開創蝦仁水餃連鎖。

佈局新增長曲線,選擇品類非常重要,品類的創新也非常重要,而不只是有創意。當然,搞一個沒有太多前景的品類,也做不大。所以餐飲行業的創新,不成功的十之八九,很多時候都是變成一個網紅品牌,火一陣子而已。

品類創新不成功,增長曲線一場空。任何行業最大的企業都是形成多品牌的大樹,可口可樂是全球最大的飲料品牌,可口可樂的品牌大樹有越來越多的子品牌,有的是自己做的,有的是收購的。百事可樂、百勝的品牌大樹也是一樣的,最終會成爲多品牌,但是必須要有一個主幹。

第二個提心智,長期來看,心智份額將決定市場份額。比如在中國市場,提到高端白酒,91%的人會想到茅臺,茅臺的市場份額非常高,這就是心智份額決定市場份額。

怎麼提心智,給大家重點介紹三個工具:定位、招牌菜、視覺錘。

第一個工具——定位。即佔據品類最佳位置,成爲心智首選。賣辣椒炒肉,消費者憑什麼選擇你?因爲你是“中國小炒肉大王”。這就是定位,定位決定地位。

再比如,海底撈以服務起家,現在它需要升級自己的定位,由“服務”特性向領導者定位升級。當它成爲第一之後就不能再做極致服務了,要補齊短板。如果不補齊,越來越多消費者會覺得菜菜品沒有特色、特點,會被越來越多人詬病。巴奴需要把毛肚品類進一步升級,讓吃毛肚成爲吃火鍋的首選。

第二個工具——招牌菜。消費者最怕選擇,有研究顯示,給顧客每個人一張優惠券,A組6款,B組24款,買6款的人佔比30%,買24款的佔比3%,買6款的人數是買24款的10倍。

面臨太多選擇的消費者可能會因爲做決定的過程艱難而感到沮喪,所以很多消費者寧願放棄選擇權,乾脆不買。選擇艱難還會讓最終被選中的“幸運兒”魅力大減,導致滿足感更低。

所以要簡化選擇,真功夫就把排骨飯作爲招牌飯。真功夫的一個副總開了一個72街鮑汁啫啫飯,後來又調整了一下,叫紅燒排骨飯。

實施招牌菜戰略,可以實現兩大價值。第一簡化顧客的心智,不需要做太多的選擇;第二能勾起顧客的品牌需求。比如顧客想起肯德基,就會想到麥辣雞腿漢堡。具體的產品,才能勾起你的顧客。

第三個工具——視覺錘。里斯來到中國後,曾問過我一個問題:“中國歷史上美術那麼發達,爲什麼有很多品牌只用三個字,沒有圖案?”

事實上,圖是最容易進入心智,最能表達你的定位和獨特性的。

中國有很多品牌都是三個字,三個字帶來的問題是消費者對你品牌的印象不夠深,有的品牌看一次就記住了,你的品牌看五次、十次才記住,傳播成本是別人的5-10倍。

中國餐飲企業戰略增長的第三大路徑則是擴市場。擴市場的原理,即全球品牌具有更高的勢能。

里斯有一個研究,全國性的品牌勢能比區域性的品牌高,全球性的品牌勢能比國家級的品牌高。像麥當勞、肯德基、星巴克等就是全球品牌。

打造全球品牌不僅可以帶來市場的增長,還可以提升心智。中國人對自己有一個全球品牌是非常自豪的。

品牌要從區域發展到全國,要做好三點:

第一,原點市場,即最容易撬動、有品類消費影響力的市場。比如說費大廚省外第一個市場選擇的是深圳,因爲深圳湖南、湖北的人多,吃辣的人多,湘菜的市場份額大。

第二,是勢能。要去高勢能的商圈,建立勢能。

第三,是節奏。要控制節奏,一年開一千家店火一年,還是十年開一千家店火十年,你自己選擇。爲什麼餐飲行業有一個悖論,沒有一個餐飲品牌可以火三年以上。我覺得就是節奏亂了。

總結一下企業如何持續增長?本質上來講首先做一次品類創新,然後開到全國,開到全球,成爲全球品牌。最後成爲中餐裡面的百勝,有若干個中餐品牌,就可以實現持續增長。

以上是我分享的內容。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