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種子 滿足需求」 世界蔬菜種原在臺灣 亞蔬–世界蔬菜中心與臺灣業者攜手互惠
【文/吳秉容 攝影/林韋言】
走進亞蔬,就彷彿走進一座大型迷宮,四周樹木林立,而地面則被區分爲一個個區塊,種植不同品種的蔬菜。場地中心放置着亞蔬營運50週年紀念立牌,標語簡練傳遞亞蔬未來展望:Sowing seeds, meeting needs. 播下種子,滿足需求。
「亞蔬對大家而言,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甫與記者會面,亞蔬產業合作關係專員林麗珠便直敘亞蔬的國際角色:「我們成立的宗旨是改善開發中國家人民的生計、營養和健康,所以過去目光焦點都放在國外。」
國際性蔬菜研究機構在臺灣 近年纔開放大衆參觀
林麗珠舉例,亞蔬曾在孟加拉實行一項計劃,推廣當地農民夏季番茄的栽培技術,讓他們成功靠賣番茄翻身,有錢改善食物營養、支付孩童學費,甚至離開簡陋的草屋、住進新建磚造房,稱之爲Tomato Village。「對臺灣而言會覺得這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怎麼到這個世代還有這種事情發生?」
作爲受世界各國捐助的國際組織,臺灣爲主要資助者之一,亞蔬–世界蔬菜中心過去卻和臺灣本地業者、大衆鮮少交流。在外界眼中,亞蔬彷彿遺世獨立於南臺灣一隅,未知的揣想爲亞蔬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直到2014年,外界才得以一窺堂奧。「我們在2014年舉辦第一次全面對外開放日,這個活動讓一般民衆無須申請即可前來參觀,讓大家對我們這個地方有更多的瞭解。」林麗珠說道:「我們內部討論了很長時間,一直猶豫是否要辦,畢竟我們人手有限,還好最後非常成功,那一天大約有5、6千人前來參加。」
「2019年也辦了1次,緊接着今年還要再辦,總共也纔開放3次而已。」林麗珠眨眨眼,笑道:「所以你覺得我們神秘不神秘?」
營運50週年,亞蔬將於今(2023)年11月4日舉辦全面對外開放日及系列慶祝活動,內容包括優良蔬菜品種田間觀摩、中心園區參觀、DIY活動、趣味闖關遊戲、鄉土美食展售、農特產品展售、原創手作展售、有機蔬菜展售、優良種苗展示(展售)等。
建立合作交流管道 參與育種聯盟取得最新研發品系
自2014年對外開放,大衆逐漸對亞蔬有所瞭解,2017年,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又重啓與亞太種子協會的合作。「亞太種子協會協助我們,招募其旗下的會員種子公司加入亞太種子協會與亞蔬–世界蔬菜中心蔬菜育種聯盟(APSA-WorldVeg Vegetable Breeding Consortium,簡稱蔬菜育種聯盟),協會擔任中間人的角色,而相關服務與福利主要由亞蔬提供。」林麗珠回憶:「我們也開始思考是否可以效仿與亞太種子協會的合作,說服臺灣的種子公司參與育種聯盟,促進國內雙方交流。」她立即展開巡迴之旅,親自拜訪國內11家種子公司,與業界代表商談相關合作事宜。
商談過程中,林麗珠也意識到,外界希望聯繫亞蔬時常常難以找到正確的渠道。因此,在拜訪業者後,她立即與亞蔬管理高層溝通,並於2017年11月成立「亞蔬–世界蔬菜中心–臺灣種苗業界交流平臺」,以促進與國內種苗業者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透過交流平臺,業者除了能與亞蔬保持順暢無阻的聯繫,更能獲得亞蔬舉辦田間觀摩會及其他活動的相關訊息。目前亞蔬每年5月都會舉辦田間觀摩會,在田間展示最新研發出的優良品系,而業者可在會後申請有興趣的育種材料。
蔬菜育種聯盟打造緊密夥伴關係,除提供管道促進溝通交流,並能參加聯盟會員內部的年度研討會,與亞蔬專家及其他業者在專業領域深度往來。此外,聯盟成員透過參與亞蔬–世界蔬菜中心專案計劃,如苦瓜育種計劃、南瓜育種計劃、番椒與番茄耐熱計劃等,還能取得個別計劃提供的種原、育種材料。
而最重要的是,蔬菜育種聯盟的會員可以優先取得亞蔬最新育成的育種品系及其相關資訊,並享有2年的優先申請品系權益,而非聯盟會員公司在這2年之內無法取得這些品系的相關資料,更不能申請會員優先的種子、種原,「因爲這是付費的育種聯盟,我們要保障會員的權益。」
「我都跟臺灣的業者說,參加育種聯盟所需繳交的費用不多,但你卻可以享有許多福利。」林麗珠強調:「國際種原取得不易,而我們可以幫你打頭陣。」各國都想保護自己的種原,流通須尋求正規管道,而透過國際性的種原庫間彼此交流,相較於個別公司單打獨鬥,遠爲省時不費力。
取得種原後,亞蔬育種團隊會進行篩選觀察,選出抗病材料、並導入抗病基因,純化後的半成品材料可供業者申請後,運用在他們的育種研發上,育出的品種評估後就能上市。「對於小公司而言,它正在起步階段,希望有自己的研發,但同時又必須有收入,那值得一試的作法就是和我們合作,將成品上市變現後,再轉向自己的研發。」
亞蔬產業合作關係專員林麗珠爲和業者建立交流持續奔走,迄今已建立三個主要的合作管道。
業者每年助繁殖1,000個種原 「解救世界蔬菜」並取得育種資源
總結亞蔬目前與臺灣業者的合作管道平臺與模式,除了「臺灣種苗業界交流平臺」和國際性、付費會員制的「亞太種子協會-亞蔬育種聯盟」,還有亞蔬的「種原繁殖合作計劃」;林麗珠透露,與業者合作進行種原繁殖,也是在與臺灣各地業者交涉之間,因閒談意外得到的收穫。
「就有業者跟我們反映,亞蔬有那麼多的種原,但有時他要申請的時候,上面就會寫Not Available(無法提供),就是種子量不夠。」林麗珠說道:「業者當時就提到,他有幾十甲地,可以幫忙繁殖呀!」提及這件事,林麗珠眼中難掩興奮的光彩,表示在與種原庫經理協調一番後,研擬出了一套辦法,於2018年開始與臺灣業者進行種原繁殖的合作。
繁殖種原後,採收的一半種子業者可以自行留存,另一半則必須交還亞蔬保存。繁殖過程中,也許觀察到種原具有抗病或耐熱等優勢,這時業者就能根據自身需求喜好和自己的作物材料進行雜交,育成新品種。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