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推進新型城鎮化托起職工羣衆“安居夢”

進電梯、按下樓層鍵,只要10多秒就到了家門口。“現在多買點菜啥的一點也不怕,有電梯上下樓真方便!”10月7日,說起自家的住房,82歲的十三師紅星二場退休職工孔祥修語氣中滿是驕傲。

住房,不僅是容身之所,更是家的象徵。從地窩子到乾打壘,從土坯房到磚瓦房,再到樓上樓下、電梯高層……在兵團職工羣衆走向小康生活的進程中,住房的變遷可謂最直觀,也讓大家感受最爲深刻。

“進疆60多年,我們一家人住過地窩子,也住過土坯房,如今住進了寬敞明亮的電梯房,這日子就像掉進了蜜罐裡。”孔祥修感慨道。

兵團大部分團場建在“水到頭、路到頭、電到頭”的沙漠邊緣、邊境一線,地窩子是老一輩兵團人最早的家。在紅星二場,至今還留存着兵團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地窩子遺址。

“住地窩子最怕下雨,一下雨就得拿盆子往外潑水。遇到颳風天氣,屋頂上的塵土簌簌地往下掉,早晨起牀,每個人都是灰頭土臉的。”對以前的艱辛生活,孔祥修記憶猶新。

隨着兵團發展壯大,職工羣衆的住房條件也隨之改善,團場相繼建起了土坯房、磚房,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樓房也逐漸多了起來。2002年,孔祥修一家人住進了兩室一廳的新樓房,附近還建有商業街、學校和醫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兵團加快推動形成以新型城鎮化爲載體、新型工業化爲主導、農業現代化爲基礎的新發展格局,一座座城鎮如雨後春筍般涌現,風格各異的花園小區“遍地開花”,滿足了職工羣衆多樣化的居住需求。

2021年,孔祥修和老伴兒告別居住近20年的老房子,搬進了高層電梯房。“現在的房子寬敞又明亮,上下樓乘電梯真方便,我平時和鄰居們相約在小區裡遛遛彎、練練書法,心情特別好!”說起現在的新居,孔祥修特別滿足。

隨着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兵團職工羣衆住房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住有所居”到“安居”“優居”,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爲了讓更多職工羣衆住有宜居,近年來,兵團大力推進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老舊小區改造、農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住房保障體系不斷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續增強。

“十三五”期間,兵團建設保障性住房2.02萬套,改造棚戶區13.74萬戶、連隊危舊房3.67萬戶,職工羣衆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2.9平方米。“十四五”期間,兵團預計投入資金69.2億元,改造老舊小區441個,將惠及居民14.8萬戶。

爲切實保障城鎮低收入家庭和城市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兵團還加快構建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權住房爲主體的住房保障體系,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給。僅2024年,兵團就計劃新增保障性住房1.3萬套,使職工羣衆住房條件得到持續改善。

砥礪奮進70年,崛起廣廈千萬間。如今,兵團職工羣衆的生活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美。(陳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