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物種臺灣狐蝠 近親指數高 適應生存力偏弱

臺灣狐蝠。(林務局提供)

瀕危的臺灣狐蝠是臺灣體型最大的蝙蝠數量相當稀少,過去的研究也非常貧乏,林務局爲了建立本土瀕危物種生態資料外,國立臺北大學陳湘繁助理教授和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可文亞助理教授共同組成研究團隊分析臺灣狐蝠的遺傳多樣性,發現臺灣狐蝠的遺傳變異度偏低,且有相對高的近親指數,對於變動環境的適應生存力也較弱。

臺灣狐蝠(Pteropus dasymallus formosus)翼展長可達一公尺,以果實、花朵嫩芽爲食,原主要分佈於綠島,因過度獵捕而幾近消失,近年在龜山島花蓮出現穩定的小族羣,爲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

林務局表示,研究團隊將臺灣狐蝠與沖繩島折居氏狐蝠基因定序做對照,結果顯示兩個亞種有着相反的命運。臺灣狐蝠族羣曾於短期內經歷了急遽的縮減,數量銳減至原來的十分之一,折居氏狐蝠則有顯著的族羣成長,近年來成長約5倍。然而,無論臺灣或日本狐蝠的遺傳變異度都偏低,且有相對高的近親指數,表示牠們對於變動環境的適應生存力較弱,放眼未來不可預知的環境變遷傳染疾病,臺日的狐蝠族羣都很脆弱。

林務局指出,狐蝠飛行能力優異,可作長距離的遷徙,過去推測不同島嶼的族羣交流頻繁,可能是同一個大家族,然而由於牠們的外表特徵差異甚小,不易分辨,研究者只能倚賴遺傳上的分子線索,而遺傳多樣性也能反映族羣的演化歷史,可用來推算有效族羣數量並評估族羣的「健康程度」,可進一步瞭解狐蝠族羣的長期存活潛力

林務局局長林華慶表示,一個跨國分佈瀕危物種的研究和保育絕非單一國家個人能獨立完成,而需集結衆人合作方能更臻完善,對於瀕危物種的研究和保育一直都是在跟時間賽跑,更瞭解牠們,才能擬定適切的保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