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回頭》:不知道巴布狄倫怎麼回頭看

▲《別回頭》。(圖/《別回頭》劇照

文/陳樂融

睽違七年,七十七歲高齡巴布狄倫(Bob Dylan)將二度訪臺開唱,也是他得到諾貝爾文學獎後首次來臺。2018年臺北文學閱影展,趁熱推出【焦點影人:巴布狄倫】專題,其中挑到一部導演潘尼貝克貼身記錄巴布狄倫1965年在英國巡迴演唱的紀錄片《別回頭》(Don't Look Back),足以傲人

單從藝術手法看,除了黑白手持攝影的搖晃感,以現代人來看頗具神秘復古氣息,其他實在普通;一行人練琴搭車排演受訪,剪輯不出什麼了不起的事件

但就資料而言,卻彌足珍貴,這可是世界級音樂大神早年無遮掩一手史料。二十四歲的巴布狄倫喝酒,一根接一根抽菸(還有大麻?),罵髒話,吵架,甚至差點幹架

也許真的是60年代的自由開放不羈,讓巨星本人、巨星經紀人、乃至周遭一併入鏡的工作夥伴人人泰然自若。這是現在任何娛樂名人紀錄片不可能達到的「準寫實」效果

除了精彩現場演出片段,個人認爲最好看也最讓人坐立不安不斷反思的是,巴布狄倫與兩位採訪者(其中一位還是《時代雜誌記者)的長篇對峙,把記者弄得像困獸般在語言迷宮中不斷迴旋與試圖突圍

一定有人覺得歌手很帥,不斷反詰逗弄記者平庸(但需要這麼讓普通讀者理解的)提問框架,但一定也會有人認爲歌手太自負自戀自傲,太不體貼小題大作了。

他一直反駁他不是「民謠歌手」,也不願解釋詞曲,甚至,他期待的只是他寫、他唱,然後人家聽。其他都是多餘。可這麼「素樸的溝通」,只宜發生在成大名後不甩衆人,或者發生在當今自媒體,直接靠作品口耳相傳無須透過任何中介機構或「資訊守門人」。他們當年可是得到媒體鋪天蓋地加持,卻如此桀驁不馴的以哲學辯論姿態,爲難還是正正經經想採訪他的媒體工作者,看了有點刺眼。

不過,這就是我認爲名人紀錄片(而非宣傳片)能貢獻的一點血性——就是紀錄,然後由人褒貶。

●陳樂融知名創作人、媒體人、策劃人。遊走於作詞家作家主持人編劇文化評論家品牌營銷顧問人文心靈講師等多種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