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光華唐遙:中國製造業既要“走出去” 也要“走上去”
本報記者 郭婧婷 北京報道
中企出海已經成爲當下頻繁被提及的熱詞,過去一年,中國的改革開放繼續向縱深推進,其中,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新三樣”出口增長近30%。中國企業出海的策略、風險與機遇是什麼?
近日,“北大光華學者沙龍”第3期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舉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組織與戰略管理系教授路江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應用經濟學系副教授唐遙,進行了主題分享,共同探討中國企業出海的宏觀背景、機遇挑戰及應對策略。
就人們關注的新能源汽車出海、海外投資機遇風險、地緣政治等話題,兩位學者答記者問。
圍繞中國企業如何“走出去”的話題,唐遙從宏觀視角與大家分享了中國對外貿易與投資發展現狀和平衡“走出去”的宏觀機遇與風險兩方面的觀察與思考。
中國企業出海如何應對國內外監管?如何應對因政治、法律、語言甚至文化上的不同帶來的市場風險和地緣政治風險,如何與本地市場融合?中企出海後,如何經營得更長久?
“企業要清楚自身核心競爭力,如果說你不能夠本土化,或者你覺得本土化成本太高,收益不高,你可能合適在當地找一個供應商,與其分享利益,由他幫你去做這個事情,或者選擇合資。”當《中國經營報》記者拋出上述提問時,唐遙如是回覆。
出口仍是今年中國經濟實現增速目標的關鍵動力
唐遙表示,當前中國企業出海主要有產品出海(出口)、產能出海(對外直接投資)以及知識產權出海(特許經營和許可證貿易)三種模式。他引用翔實的數據,系統闡釋說明了在過去30多年間,我國在工業化進程、對外貿易、對外投資領域經歷了史無前例的快速發展。
中國企業出海的質量如何評價?唐遙在發言中介紹了全球價值鏈(GVC)上游度的概念。“GVC上游度衡量的是外國對中國中間品的依賴程度和中國對外國中間品依賴程度的對比,排除原材料供應因素後,這一指標能夠反映一國在價值鏈中的分工是否佔據相對有利位置。”唐遙指出,目前中國已扭轉了上世紀90年代 GVC 上游度下降的趨勢,在 40個主要經濟體中 GVC 上游度居中,有待繼續提升。
在唐遙看來,出口仍是今年中國經濟實現增速目標的關鍵動力。不過,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製造業銷售額的世界佔比已達35%、增加值佔比達29%,面臨着“經貿戰”擴散、矛盾升級等諸多挑戰,中國和世界經濟的關係需要重新平衡。
在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宏觀機遇與風險,以新的辦法破解新的難題?唐遙給出的回答是,中國製造業既要“走出去”,也要“走上去”——一方面,要繼續推動製造業對外直接投資加速;另一方面,要向產業鏈、價值鏈的中高端發展,解決部分產業在國際分工中處於相對下游和劣勢位置、被“卡脖子”的問題。
唐遙表示,一些中下游的、對要素價格敏感的、需要貼近消費市場的生產環節可以轉移到境外,降低境內的製造業增加值;而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積極發展新興產業、提前佈局未來產業,這一戰略將加快製造業向價值鏈和產業鏈的上游發展。
“‘十五五’期間,中國的製造業增加值佔世界的比重應維持在28%至30%。”唐遙強調說,製造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根基,推動中國製造業“走出去”“走上去”的過程中,一個指標非常關鍵,就是要注意保持中國製造業增加值在全球佔比的穩定。
建立企業信息互通機制
“A企業去C國交了個學費, B企業可能沒必要再去交一遍,現在很多時候中國企業在國內是競爭關係,所以它們去別的國家吃過虧,回來不說。”唐遙提到“低效”出海的現象,他建議地方協會和政府建立信息共享。
如何避免低效出海,建立有效的企業信息互通平臺?
唐遙想到一個辦法:“我國很多產業很聚集,比如福建地區製作鞋子產業鏈完備,我覺得可以依託國內地方的行業協會去建立企業互通機制,政府通過政協、工商聯去促進一下,這是比較現實的辦法。”
路江涌注意到,近兩年放開後,現在中國企業家出海,組團出去的很多,最開始是地方政府,後來有一些專門的機構組織。
“很多行業企業組團出海尋找機會,海外存在一定機會窗口,比如我們平行出口汽車。我有一個擔心,這些企業卷出海外後,將外邊很多可以長期發展的機會,做得太短期。”路江涌表達了擔憂。
“機遇和風險是並存的,海外一些地區存在對外來企業排斥的情況,這其中的核心就是本土化,要想融入當地文化需要時間沉澱,短期很難改變。”談及因文化、語言、政治不同,中企出海面臨的難題,唐遙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編輯:夏欣 審覈:何莎莎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