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建立豐富的生活連接(評論員觀察)

呂曉勳

防網絡沉迷,不能只想着怎麼監督或限制孩子,也要盡力創造更多屏幕之外的生活連接。這樣更容易被他們接受,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隨着卡牌在年輕人羣中的風靡,被稱爲“抽抽樂”的直播拆卡,讓不少未成年人沉迷其中。據報道,前不久,有未成年人在幾個平臺直播間下單拆卡,爲拆出概率極小的“稀有卡”“隱藏卡”,“5天花了5萬多元”。長時間看直播,熱衷於購買各種類型的卡牌,再和他人交換,一些未成年人的成癮性消費,引發社會關注。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每一代青少年都有自己的遊戲。對於數字時代的青少年而言,網絡遊戲、視頻直播是他們時常接觸的娛樂方式。一些商家利用未成年人自制力較弱、辨別力不強,容易遊戲上癮、衝動消費的特點,通過各種營銷方式設置消費陷阱,需要引起警惕並及時加以規範。

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既要關注機制建設,也要注重結果導向。就直播拆卡而言,應結合具體應用場景,建立可行機制,督促相關平臺有效甄別未成年人身份,讓各種防沉迷措施落到實處,不能僅打出“未成年人禁止下單”的告示了事。同時,應加大對商家的監管力度,及時處理違規店鋪。從目標倒推,增強監管的針對性,促使商家推出更有價值的產品,才能讓未成年人的線上生活更加健康、更有意思。

其實,一些孩子之所以沉迷直播拆卡等遊戲,和缺少有意思、有意義的替代選擇有很大關係。因此,要花心思、想辦法爲孩子們提供更豐富的選擇。從開設各種勞動實踐課,到增加易開展、參與感強的體育活動,近年來各地結合實際開展了有益探索。比如,在湖北羅田縣實施多年的“希望家園”項目,匯聚大學生志願者和鄉村自身力量,對6至14歲青少年開展節假日託管,讓許多孩子有了拔河、磨豆腐,參觀消防站、科技館等新鮮體驗。防網絡沉迷,不能只想着怎麼監督或限制孩子,也要盡力創造更多屏幕之外的生活連接。這樣更容易被他們接受,也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助力養成良好習慣方面,家長和老師既是監督者,也是孩子們的榜樣。有的家長自己就是“低頭族”,有的老師對學生長時間、高頻次刷手機疏於提醒,這不利於孩子們形成足夠的自制力,也無助於構建更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堅持家校共育,老師做好領路人,家長充當好榜樣,才能更好激發孩子成長的內驅力。比如,江西新餘渝水區創新家校溝通機制,讓家庭和學校互搭平臺,學校廣泛開展家長進校園、進課堂活動,老師也領着學生去家長辦的養殖場、種植場等體驗生活。老師、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有意思的活動,共同營造出一個學校和家庭價值同頻、行動同步的育人環境。在悉心的陪伴中,給孩子提供更多正向反饋,才能幫助孩子發現更好的自己、成爲更好的自己。

身處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孩子們在成長道路上難免遇到各種“拆卡”式誘惑。對此,要因勢利導,不能因噎廢食。做好動態監管,共建清朗網絡空間,強化家校協同,給予必要的引導和督促,提供足夠的激勵和關愛,發揮信息技術和產品的正向作用,才能讓孩子擁有更有意思、更有意義的線上線下生活,更好理解和感知世界。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01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