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綠的影展登場 紀錄片《臺北作田人》看關渡平原
▲第一屆APEC綠的影展將在臺北登場。(圖/APEC綠的影展)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剛落幕,由臺灣爭取到主辦權的第一屆APEC綠的影展,將於12月4日~6日於臺北誠品信義店舉辦,歡迎觀衆免費入場,其中臺灣有2部紀錄片參展,分別是柯金源導演的《命水》和臺藝大廣電系學生創作《臺北作田人》。
由科技部主導的本次影展以「綠能源」、「綠建築」、「綠科技」爲主題,有美國、加拿大、菲律賓、新加坡、中國大陸,以及臺灣的影片參展。歐盟科研官員、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的APEC科研代表,也將來臺參與;除了放映參展綠色影片外,還有工研院綠能創新與智慧生活科技展,同時也舉辦3場微型論壇,探索着綠色領域的重要議題。▼臺灣參展紀錄片,柯金源導演的《命水》。(圖/劇照)
開幕片《陋居:明日之城》(Slums: Cities Of Tomorrow),重新定義了綠建築的意義,加拿大導演Jean-Nicolas Orhon認爲貧民窟的居住與生活方式,可以提供給人類樸簡生活,而這樣與惡劣條件環境共處,也是一種調適之道。
《看不見的代價》(The High Cost Of Cheap Gas),是由美國的Jeffrey Barbee執導,他遠赴南非,深入到該地開採天然氣的城鎮,記錄了天然氣開採的真相,爲了維持人類生活的正常,天然氣開採對環境的損害有嚴重?導演Barbee透過影像提醒大家,這是一個「看不見的代價」。
美國導演Louis Fox的動畫影片《解決方案》(The Story Of Solutions)與美國W2W環保組織執行長Julia C. Boughton的紀錄短片《點石成金》(Waste to Worth: The Value in Our Trash ),分別從人類生存的生產系統與消耗系統,提出他們的解決方案。
臺灣則有兩部紀錄片參展,柯金源導演的《命水》(Water Is Life) 講述着純樸的臺灣生活與水的緊密關係,體現「飲水思源」的文化邏輯。剛從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畢業的卓紫嵐、遊子毅創作《臺北作田人》(The Farmland The Cityland ),以人文關懷的目光凝視着我們所居住的臺灣,紀錄在關渡平原的稻農父子,從臺灣文化的日常根本回溯到對環境反思。兩部片從臺灣文化的日常根本回溯到對環境反思,透過務農思辯證着人與環境發展之間的關係。
另外有3部科學動畫影片參加影展,分別是逢甲大學綠能研究中心的《菌菌產氫大作戰》、聖工坊有限公司的《氣候變遷》、和立德多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綠天使偵碳社》,他們都是由臺灣團隊所製作的,分別從不同的科學原理出發,用簡單易懂的論述開展觀衆的環保視野。
▼臺灣參展紀錄片,臺藝大廣電系卓紫嵐、遊子毅的《臺北作田人》(圖/劇照)
菲律賓的《小小綠色思想家》(Hyundai New Thinkers Summit)是一部小型的活動紀錄短片,該活動是針對青少年進行氣候變遷的科學教育營隊,藉此看到菲律賓地區爲環境永續的努力。
大陸紀錄片導演鄭冬梅很新能源在中國的發展現況,在《大風吹》(Wind)裡,對汕頭南澳的風力發電廠進行了科學性的考察,也關懷風力發電技術與在地居民生活之間的關係。閉幕片《新加坡故事:生長的根》記錄了Comcrop公司的Allan Lim在經營垂直農業創業路上遇到的困難和考驗;以及食用花園城市企業的Bjorn Low致力於傳播農耕知識時所遇到的挑戰及其成功經驗。
▼參展的兩部臺灣紀錄片。(圖/APEC綠的影展)
掌握即時訊息↘免費下載新聞雲APP iOS:https://goo.gl/qXZojaAndroid:https://goo.gl/MRNy3P
►►►傳送第一手的新聞,鎖定《ET即時》粉絲團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