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理想背後的商業包裝——奧運希望隊全史
本站體育10月31日報道:
在如今中國籃協組建國家二隊,爲了備戰2016里約奧運展開新一輪後備力量建設,郭艾倫、周琦等少年才俊成爲矚目焦點時。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當年那支曾經名噪一時,建隊目標是爲2008年北京奧運輸送人才的“奧運希望隊”?從2003年2月,奧運希望隊正式成立,到如今已經整整8年過去了,當我們回首那些在年輕的奧運希望之星,卻驚覺他們中的接近一半已經告別了籃球生涯宣告退役,其中更有一部分一天職業聯賽都沒有打過。【 進入專題:獨家回訪奧運希望隊 陳江華成遮羞布 】
當然,希望隊也有幾名佼佼者至今仍在CBA活躍,陳江華更是征戰了2008年北京奧運,算是代表他的年輕隊友們,實現了他們在海口揮汗如雨時遙遠的夢想。但這唯一的孤例似乎並不能掩蓋這支球隊實際上成材率不高的事實。時過境遷之後,我們不禁要探尋,這支球隊從成立到解散的前前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希望隊爲何沒有誕生希望?
沒有籃協編制的非正規軍
一切要從2002年夏天開始說起,王治郅“不歸”事件和釜山亞運失利讓籃協飽受質疑,青黃不接的國家隊成爲管理者的心病,此時在籃球圈內頗有影響力的張衛平老師有意組建一支青少年籃球隊伍,爲國家隊培養後備人才,這個主張立刻獲得了當時負責籃協工作的信蘭成的大力支持。
但支持歸支持,這支藍圖之上的球隊是沒有國字號的正式編制的,因爲2002年籃協有一支常年集訓的18歲以下國家青年隊,正在備戰亞青賽,主要球員有易建聯、唐正東、張慶鵬等人。沒有編制,訓練基地、訓練經費如何解決呢?張衛平聯繫了在國家隊擔任助理教練時的球員宋力剛,宋力剛退役後在海南省海口市體育局當副局長,相當支持恩師,於是不但出面邀請球隊在海口安家落戶,還找來一名叫做方偉的商人,負責爲球隊籌措資金。
於是在民間力量的支持下,經過一段時間籌備,2003年2月5日,奧運希望隊正式宣佈在海口成立了,當時的《海南日報》是這樣報導的:“由國家體育總局籃球運動管理中心與海口市政府簽訂的共建合同確定的原則是:互惠互利,資源共享,融合雙贏。通過共建,籃管中心在奧運希望隊的訓練和管理上,每年將從海口市獲得充足的經費保障,以及良好的食宿、訓練場所和設施器材等;海口市則獨享奧運希望隊的不少商業資源:球隊冠名權、標誌產品開發權、肖像使用權、服裝裝備權、運動器材權、指定產品權等,並有權安排球隊的商業比賽等活動……”
先天不足的“國青二隊”
陳江華、解立彬、盧偉、孫明明、莫國超、王佔宇、莊凱、於樑、郭燁、馬亮……各省市輸送的三十多名當時還默默無聞的少年來到了四季如夏的海口,“我們進隊的時候,說得很明確,球隊有三個目的——第一是以爲2008、2012奧運會培養人才,第二是爲了打亞洲青年錦標賽,第三是爲省隊一線隊培養人才。”來自遼寧少年隊的盧偉依然清晰地記得球隊建立時,領導和教練提出的要求。
但陳江華卻認爲:“這個奧運希望隊其實就是個國青二隊。”他坦承自己從國青隊被涮下來的,領導安排他到希望隊增強些信心。教練張勇軍也印證了這一事實:“球員主要都是85、86年(出生)的,同時存在的國青隊也是84、85、86年的,這個隊和易建聯那支國青隊打,差得不是一點半點。這支隊的球員基本都是當時國青不要的球員。包括陳江華。”
當然,對於平均年齡16歲的籃球少年來說,蓋棺定論還太早,更何況張衛平爲這支球隊構築了堪稱豪華的教練班子,他擔任總教練,主教練是於瀧,助理教練是河北的翟志江,還請了一名擅長教授防守的美籍外教傑克-沙龍,這支試驗性,改革性的隊伍開始正式上路了。
第一期集訓:孫明明鶴立雞羣
“在海口,這座中國最南端的城市,有一羣十幾歲的籃球小子每週都要在球場裡訓練40個小時,執著地追尋着自己的夢想。他們是一支球隊,名叫中國奧運希望男籃,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就是在2008的北京奧運會上戴上獎牌。這是一個溫暖的日子,就像在海口的每一天。體育館外,戴着稻草帽的行人們懶散地穿梭在棕櫚樹間。球館內,希望隊的小男子漢忍不住打起了哈欠。”
這是2003年《紐約時報》長篇報導《爲人民而戰》中的一段話,寫的就是陳江華和他所在的奧運希望隊,但實際上,多名希望隊成員均透露,這名記者並沒有到海口實地採訪他們,“他其實是2001年的時候採訪的,而且也沒采訪我啊。”陳江華說,那距離奧運希望隊成立還有足足兩年,他也不明白爲什麼這報導在2003年才寫出來。知情者透露這其實是一種商業炒作手段,畢竟希望隊不是吃皇糧的正規軍,需要通過媒體曝光來提升商業價值。除了陳江華,身高2米27,比姚明還高的孫明明也成爲媒體競相報導的焦點,“他遠不如姚明靈活,但手很柔。能否成才,練了才知道。”張衛平評價說。
少年們住在海南大學,在大學飯堂吃飯,分坐兩輛租來的小麪包車到海口市體育館訓練,海口實在太熱了,訓練館沒有冷氣,每次訓練完鞋子都能倒出汗水來。運動量更是大得驚人。回憶往事,於樑對那段生涯唯一的最深刻記憶就是可怕的大腿抽筋。
第二期集訓:赴美拉練颳起中國旋風
第一期集訓持續了近三個月,4月份首期集訓結束,球員回地方隊打青年聯賽,然後在6月30日返回海口開始第二期集訓,此時球員已經比第一期少了很多,只有十五六個人了。訓練條件倒是有了改善,球隊買了一臺大客車接送球員訓練比賽,每月還發給球員兩千多塊錢訓練費。
但已經深得球員信賴的外教傑克-沙龍沒有回來,張衛平說他回國做手術去了,球隊換了一名歐洲外教,曾經擔任過南斯拉夫青年隊主教練的佩塔爾羅地奇。隨後球隊在7月份打了多場“奧運希望”杯籃球邀請賽,對手包括海口明星聯隊、越南國家隊等。
就在這期間,陳江華受傷,“記不得了,這隻腳受過的傷太多了,我只記得我代表球隊打了幾場比賽就傷了。”時隔八年,陳江華已經想不起來是對陣哪支球隊,怎麼傷的,傷在哪兒,好友于樑倒記得更清楚:“他右腳腳踝骨折了。”
陳江華錯過了9月份啓程的赴美訓練比賽,有報導說是因爲陳江華不聽話不守紀律,張衛平把他從隊裡開除了,對此陳江華也很困惑:“我是受傷了,所以纔沒去。當時我也看到了這樣的報道,我真不知道他們爲什麼會這樣寫。”
從2003年9月15日至10月17日,奧運希望隊展開訪美之旅,轉戰洛杉磯、薩克拉門託、聖地亞哥、拉斯維加斯等地,和當地的高中生隊伍以及高中全明星隊打了11場比賽,2勝9負,雖然勝多負少,但依然在西海岸掀起一股中國旋風。
球員們都很懷念那段訪美的日子,在海口的訓練量太大了,他們巴不得多點打比賽。“張衛平經常帶我們出去吃飯,而且他在美國路子挺廣的,認識很多人,經常會帶一些美國的教練來指導我們。”於樑這樣回憶,這位美國教練比較喜歡孫明明,給當時籃球技術還很粗糙的孫明明很多指導。美國記者們也開始關注這批肩負着奧運重擔的年輕人,當地媒體聚焦15歲的中鋒莫國超,稱他身高2米16並極具運動天賦,而2米13的趙航則被譽爲“速度快得能打得分後衛。”更有流言稱後衛解立彬進入NBA灰熊隊球探的視野。
第三期集訓:聲名鵲起背後的資金陰影
從美國回國,希望隊經過短暫休整之後繼續在海口集訓,張勇軍走馬上任接任主教練,外教從南斯拉夫人換成了意大利隊的岡巴和來自法國的蓋當。而此時希望隊在國內的名氣已經越來越大,在2003年12月26日,李寧公司正式贊助了奧運希望隊,體操名將李寧和張衛平熱烈地握手,全體球員穿上了印着“中國”標誌的嶄新李寧隊服。
“我們入選奧運代表隊的,應該有兩三個吧!我不知道2008年奧運會上會不會有我,但我會努力的,因爲我是奧運希望隊的一員!”長相俊朗,綽號“超人”的莫國超面對媒體侃侃而談。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談起“衣食無憂”,十幾張無畏而自信的年輕笑臉背後,是“無限潛能,無限未來”的標語。
但獲得李寧公司贊助,並不能掩蓋希望隊在資金來源方面的窘迫,赴美拉練比賽,加上聘請外教,花銷都很大,卻並不見回報,商人方偉開始對這個項目灰心喪氣,不願意再花錢了。在海口的吃住環境又變得差了起來,勉強堅持完那一年的冬訓,在2004年2月,奧運希望隊離開了生活訓練一年,灑下數以噸計汗水的海口,遠赴昆明,長沙,廈門,晉江等地參加商業比賽。
他們再也沒有回到海口。
解散:一句告別也沒有,轉眼便各奔東西
2004年2月下旬的商業比賽,對手是哈薩克斯坦國家隊,打了5場,1勝4負,與其說是鍛鍊隊伍積累比賽經驗,不如說爲了出場費,爲球隊生存而戰,希望隊的一應花銷甚至路費都是比賽組織者掏的。籃管中心從頭到尾沒有給這支球隊投資一分錢,而如今投資人方偉不但不願花錢,甚至還索要商業比賽出場費——他還指望這球隊爲他賺錢呢。大人們曾經因爲這支球隊而走到一起彼此合作,如今卻爲了錢而走向決裂。
3月,希望隊獲得“大草原”鮮奶贊助,這最後的贊助杯水車薪,張勇軍把球隊帶到杭州,和浙江青年隊一起訓練,雙方打了10場訓練表演賽。“這球隊沒有存在的必要了,”連張勇軍自己也這麼說。
4月11號,剛退役不久的球星鄭武抵達北京,擔任U18國青男籃主帥,與此同時,奧運希望隊也“順理成章”地解散了。
以往一般集訓隊解散,都會有主教練或者領導給大家講講話,說說何時再來,準備哪些比賽,回到地方隊要繼續努力之類的話。但這次卻沒有,打完比賽,吃完飯,大家就背起包各奔前程了。“這個隊一下就解散了,不知道爲啥?”陳江華困惑地回憶,“這得去問張衛平指導。”
希望隊員中,只有五個球員入選了鄭武的U18國青,他們是陳江華、解立彬、王楠、趙航、鄧力,入選U20國青的則一個也沒有,後來,那一年,兩支國青隊都丟失了亞洲冠軍。後來,陳江華在國青隊被尤納斯發現,後來的事情,就衆所周知了……
如今,曾經的希望隊隊員都有了各自的人生,其中的幸運兒,在CBA賽場還算小有名氣,而另外一些人,則在無人喝彩的低等級賽場上苦苦掙扎;還有些隊員已失去了返回職業賽場的可能,或坐進辦公室,或開着消防車,幹着和籃球完全無關的工作。那些曾經熱烈相信,以爲是真的,並願意爲之付出一切的奧運之夢,對於大多數隊員來說,曾經很遠,現在,依然很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