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真的“照”!

黃山淮河是她的裝束

白壁青瓦是她的妝扮

縱覽古今,賢良俊才

都在她的滋養下熠熠生輝

一個漢字“徽”

藏着“山、水、人、文”之蘊

一聲方言“照”

盡含“好”“行”“罩得住”之意

安徽,真的“照”!

徽山皖水 景景相連

“天下第一奇山”黃山

以奇鬆、怪石、雲海、溫泉、冬雪

聞名於世

徐霞客曾這樣讚美它:

“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安徽的山,不止黃山

浸潤心靈的九華山

雄奇靈秀的天柱山

“江南名勝”齊雲山

還有映山紅開遍的大別山區

各有各的美不勝收

“天門中斷楚江開”

長江至這裡

滾滾東去,奔流不息

“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

淮河作爲安徽的經脈

不僅流淌着她的血液

還滋養着她約一半的土地

“深潭與淺灘,萬轉出新安”

新安江一路流出

“潑”出了千里江山圖

八百里巢湖,煙波浩渺

太平湖如一塊翡翠

鑲嵌在皖南的層巒疊嶂中

畫中有青山,水邊築鄉村

高山林,山中茶

低山果,水中魚

粉牆黛瓦的古村落、古民居

相互映襯,交相輝映

宏村是一幅畫

西遞是一首詩

紅燈籠,青石板

穿梭於阡陌縱橫的古巷

就這樣跌進滿是古意的小鎮裡

歷史悠久 人文薈萃

這裡是長江與淮河的分水嶺

這裡有中國地理南北分界線標誌

南北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

古今文明在這裡匯聚交融

積澱成爲豐富多彩的

淮河文化、皖江文化

廬州文化和徽州文化

200多萬年前的蕪湖市繁昌人字洞

是迄今所知歐亞大陸最早的人類駐足地

7300多年前的蚌埠市雙墩遺址

陶塑雕題紋面人頭像帶着神秘的微笑

隨手塗鴉的刻劃符號

被認爲是中國文字重要起源之一

距今5000多年前的凌家灘

出土了製作精美的玉人、玉鷹、玉璧

是中國古國時代第一階段

最具代表性的遺址之一

自古皖地多俊才

老子、莊子等大哲先賢

“外科聖手”華佗、“鐵面無私”包拯

“宋畫第一人”李公麟

“京劇鼻祖”程長庚

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

書寫着中華民族的輝煌文明

宣紙、宣筆、徽墨、歙硯

“文房四寶”之美譽

是中華文脈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

黃梅戲淳樸流暢,活潑明快

是當之無愧的中華文化瑰寶

紅色安徽,滿是名垂青史的篇章

鐵血皖南、英烈皖北

風雲皖中、慨歌皖東

豐富的革命歷史遺存

鑄就了英勇無畏的紅色精神

那一抹紅,直印心中

深厚的歷史積澱和革命風骨

造就了安徽兒女山一般的脊樑

剛健、大氣、豪放、重情義

也造就了安徽兒女水一樣的內在

崇文、謙和、精細、勤勞

徽味鮮美 久聞天下

巢湖銀魚、沱湖螃蟹、花亭湖鱅魚

綠水賦予它們鮮美的滋味

嶽西茭白、碭山酥梨、三潭枇杷

青山造就它們醇厚的質感

在寒風凜冽的冬日

一鍋熱氣騰騰的一品鍋

是徽州人家最溫馨的迎接

初聞臭鱖魚或許會望而卻步

入口後獨特的發酵香氣

與魚肉的鮮嫩完美結合

讓人慾罷不能

淮南牛肉湯慢火細燉

加入粉絲、豆皮等配料

一碗下肚,暖意從胃蔓延至心

阜陽街頭巷尾

薄薄的卷饃包裹餡料,淋上醬汁

一口下去,清脆爽口,香辣適中

從江南到淮北

從山區到平原

這是舌尖上的安徽

也是山水間的情懷

改革創新 敢爲人先

40多年前

發軔於小崗村的大包乾

拉開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作爲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

抓改革促發展

江淮大地邁出堅實步伐

2017年,在全國率先啓動林長制改革

如今,5.2萬名林長守護着

400萬公頃森林和100萬公頃溼地

縣域醫共體、城市生命線、

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

一項項“小切口”改革任務

不斷釋放創新紅利

成爲安徽標誌性改革品牌

抓搶長三角一體化“最大紅利”

用好戰略疊加機遇

“使勁往前趕”的安徽

“領跑”意識滿滿

光纖量子密鑰分發突破千公里

“九章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

突破255個光子操縱

均創世界新紀錄

“大黃山”建設大幕拉開

“科大硅谷”全球啓航

新能源汽車駛向高速

量子產業、聚變能源、深空探測、

人工智能、低空經濟……

區域創新能力

連續11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打造新興產業聚集成羣

黃山淮河,白壁青瓦

山水人文,徽風皖韻

安徽,真的“照”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吳焰 李俊傑 尚丹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