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辭職》安倍舊疾「潰瘍性腸炎」不是普通腹痛 最嚴重需切掉大腸!
(編按:日本在位任期最長的首相安倍晉三,長年受到宿疾和潰瘍性大腸炎所苦,近日因健康亮紅燈,傳將於今(28)日傍晚宣佈辭職。潰瘍性結腸炎究竟有多惱人,該如何治療?)
▲ 不是普通腹痛!讓腸道體無完膚的潰瘍性結腸炎。(圖/照護線上提供,以下亦同)
● 照護線上/專業醫療入口網站,提供實用、高品質的衛教資訊。
每個人生活中都曾有肚子痛、拉肚子的經驗,但腹痛若爲潰瘍性結腸炎可就不單純了。潰瘍性結腸炎爲發炎性腸道疾病之一,會造成患者長期反覆腹痛、腹瀉、甚至血便。因患者多屬年輕族羣,在生活、工作上都受到很大的影響。
彰化秀傳紀念醫院胃腸肝膽科李炯宏醫師表示,潰瘍性結腸炎的致病機轉目前尚不清楚,推測可能與免疫系統、腸道菌落、環境、遺傳、飲食、種族、藥物誘發等因素有關。
據統計,潰瘍性結腸炎多半在已開發國家案例較多,隨着臺灣逐漸發展爲已開發國家,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人數也逐年成長,據健保署資料顯示,潰瘍性結腸炎重大傷病卡髮卡人數爲3260人。
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男女比例相近,好發於學生、年輕上班族等族羣,但40歲以上的中年族羣仍有機會發病。
李炯宏醫師提到,潰瘍性結腸炎的急性發作症狀爲發燒、大量血便,恐導致脫水、休克、腎功能變化、血紅素下降等。診斷會安排做內視鏡檢查,按壓肚子可能有類似腹膜炎的表現。患者若未及時接受治療,最後恐需要開刀。
大部分患者的症狀表現較輕微,可能會出現無疼痛感的血便,因爲是直腸出血,故血色會偏紅,血便的狀況會隨着出血量而加深顏色。
在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較高的國家,若年輕人反覆出現不會痛的血便,又無痔瘡徵兆,醫師們便會懷疑爲潰瘍性腸炎。但在臺灣因盛行率不高,通常會安排內視鏡檢查,搭配病理切片、抽血等來診斷是否爲潰瘍性結腸炎。
李炯宏醫師說,發炎性腸道疾病很難單靠內視鏡影像就確診,在疾病的不同時期,可能有多種疾病會看到類似表現,故需透過病理切片排除一些特殊狀況。抽血檢驗也可幫助診斷,但沒有單憑哪個指標即可百分之百確診潰瘍性結腸炎。醫師會根據患者的病史,拼湊各種線索來判斷是否爲潰瘍性結腸炎,且往往要反覆發作數次後,才能正確診斷。
潰瘍性結腸炎有哪些治療方式?
李炯宏醫師分享,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方式會依據患者的疾病表現而有所不同。
急性發作的患者,需要使用抗發炎藥物、高單位類固醇,甚至得住院以靜脈注射施打類固醇,搭配免疫調節劑,若仍無法改善,會建議改用生物製劑來治療。
部分患者甚至併發腹膜炎,可能要面臨開刀,把嚴重發炎的大腸切除。但大多數患者症狀不會如此嚴重,醫師會依照內視鏡的評分法,評估潰瘍性結腸炎蔓延狀況、嚴重度,再根據臨牀表現,給予一些腸道內抗發炎藥物,或口服類固醇,必要時搭配口服免疫調節劑。
醫師會根據疾病嚴重度,搭配使用各種藥物,但是若出現腸道穿孔、狹窄、毒性巨結腸等併發症,便需要外科手術處理。
平時發炎控制好 才能減少併發症
李炯宏醫師提醒,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若能以藥物控制發炎,減少產生後續併發症,如穿孔、廔管、甚至大腸癌等機會都可以降低。
平時若未按時服藥及定期追蹤、抽血、內視鏡監控,腸道會慢性潰瘍發炎,有時出血量少不見得有症狀,患者日常生活未受到影響而低估病情,令腸道持續發炎導致穿孔、產生廔管,多年之後產生癌症的風險也會上升。
醫師通常會建議患者持續接受藥物治療,促進黏膜癒合,達到沒有發炎的狀態。將疾病控制好,可大幅降低產生併發症的機會,也能維持不錯的生活品質。
門診大部分的患者,使用的藥物都不會太複雜,當疾病穩定時,患者可能只需口服一兩顆抗發炎藥物,必要時加上類固醇或免疫調節劑即可。
低估病情 問題多多
李炯宏醫師指出,病情穩定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飲食與一般人無異,無需特別避免何種食物。建議以均衡飲食,攝取足夠的營養爲原則。但當患者處於急性發炎需要住院時,飲食就會需要調整,住院期間醫師會評估其病情並給予合適的飲食。
生活上維持正常作息即可,儘量避免熬夜,規律的生活有助於病情控制。最重要的是規則服藥、積極配合醫師並定期回診。
李炯宏醫師分享,某些患者容易低估病情,自覺「我今天沒有症狀,爲什麼還要乖乖地服藥?」可能原本一天只要服一次藥,一旦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忘記定時服藥,一段時間後症狀就逐漸復發,等到症狀嚴重,才又終於回診。這樣反覆發作,對患者病情控制較不理想。但往往要經歷過這些過程,患者纔會相信潰瘍性結腸炎需要好好控制。
李炯宏醫師呼籲,潰瘍性結腸炎是慢性疾病,需好好控制才能維持病情穩定,進而改善生活品質並減少併發症。
► Her和她 女孩想要的都在這
熱門點閱》
● 本文獲「照護線上」轉載授權,原文出處〈不是普通腹痛!讓腸道體無完膚的潰瘍性結腸炎〉。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