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自卑感不是障礙 反而是讓人進步最強大的刺激

人類發展而言,自卑感非但不是障礙,反而還是最強大的刺激。(示意圖/shutterstock)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認爲,個體的人格往往會遵循一個「生命模式」,朝着確切的目標邁進,並希望對所屬社會羣體有所貢獻。遺憾的是,這種正常的發展模式並非常態,許多人幼年時因身體缺陷、經濟狀況或與家庭成員的關係等因素,萌生了自卑感,其後又演變成自卑情結,從問題兒童變成了問題成人。

【精彩書摘

對人類發展而言,自卑感非但不是障礙,反而還是最強大的刺激。假如人類的雙眼跟鷹眼一樣銳利,我們就不會發明望遠鏡跟顯微鏡;要不是爲了提升溝通品質,留聲機、無線電和電話也不會接續問世。調香師的技藝跟大廚的烹飪技巧,都是爲了彌補人類遲鈍、粗略的感官認知而存在。相較之下,「較低等」動物的感官能力還遠高過人類。

人類文明的結構,從報紙到摩天大樓、從飛機到交響樂團、從蒸氣挖土機絲襪,這些產物在補償人類缺陷的原始需求之下因應而生。

基於宇宙中的人體與生物組成,每個人承繼這份自卑感,因此自卑感並不是個人承受的負擔。人類戰勝自卑感的案例在歷史上比比皆是。渴望補償個體在社會貢獻方面的缺陷,這種渴望的展現或許就是所謂的天才創造力。天才締造的每項傑作都象徵着社會效益

提及天才時,我們時常將另一羣未被歌頌的人忘了,這羣人發明槓桿、輪子、斧頭、牧笛、紡織、書寫以及各類事物。我們只記得那些以嶄新型態結合這些元素的近代天才。不過穴居人力搏生存的那段過往,其實就是人類創造力的歷史。

每個人都有能力將個人缺陷發展成對社會有益的貢獻。不過稍微觀察社會現況,就會發現只有一小部分的人有勇氣進行這種補償。精神官能症患者的數量遠大過於天才。許多人無法進行有效益的補償,原因何在?

遺憾的是,對於人類來說,各種因素都會導致補償無法達到理想境界,難以將自卑感運用在社會調適和有效益的工作中。使自卑感強化到演變爲自卑情結的第一種因素,就是所謂的身體缺陷。

除了一般缺陷,不健全的身體器官也會讓人類嬰兒感到格外軟弱,在這種情況下,個體對意義的追求會更加困難。這裡所謂的缺陷,可以是身體器官或系統上的實質缺陷。不過,缺陷也有可能是不足掛齒的生理特點,從醫學角度來看根本不重要,但從社會角度看來令人尷尬,例如異常肥胖、過瘦、白化症、胎記與痣、紅髮弓形腿以及臉部毛髮等。樣貌醜陋就是很好的特例,不過說來奇怪,出衆的美貌最後也有可能導致自卑情結,因爲長相精巧的孩童可能會認爲,社會要求他付出的唯一貢獻就是美麗的樣貌。

第二組強化自卑感的因素,則與個體的社會、信仰與經濟狀況相關。無論是社會、宗教信仰還是經濟上的弱勢,任何弱勢羣體的成員都會有一種特別強烈的自卑感,因爲他們在世界上還得額外面對其他困難,也與悽慘、道德敗壞與犯罪的境況有所連結。不過龐大的財富也會帶來慘烈的效應,因爲在富裕環境成長的孩童,通常會缺乏工作方面的適當刺激。

導致孩童自卑感加劇的第三組因素,則是來自孩童的家庭組成。這項因素特別重要,因爲任何孩童都無法免於其影響。

獨子之所以發展出自卑情結,是因爲他在家中特別重要,以及缺乏適切的社會適應訓練。獨子時常在生命歷程中尋找青少年時期的失樂園

長子曾經是家中獨子,地位後來被更幼小競爭者取代。他有可能會因爲頓失力量而受挫,再也無法鼓起充分的勇氣、以客觀的方式來迎擊各種生存問題。

雖然次子也在同一個家庭中成長,喝的是同樣的奶水,也跟長子同住一房,但他們的環境可說是截然不同。次子前方總是有一位領步者。在積極與長子競爭、想迎頭趕上的過程中,次子的行爲有可能會太過火,成爲抱持偏見的叛逆者

老幺可能會因爲害怕跟更成功的兄姐競爭而退縮。一羣女孩中的男孩,或是一羣男孩中的女孩,都有可能因爲這種特殊處境而沮喪氣餒。在個體心理學之前,沒有其他科學點出家庭組成中孩童地位排序的重要性。雖然家庭中的每個角色與地位都有其風險,但沒有任何一個身份位次,會迫使孩童成爲精神官能症患者,這是個體心理學的一大重點原則。

性別也是會加重孩童負擔的因素。人類文明是由陽剛的概念所主導,我們活在過度強調陽剛價值與活動的文化中。雖然許多科學證據顯示女性並非劣等或弱勢的性別,此觀念至今仍然存在。顯微鏡與科學儀器早就推翻這種徹底的謬誤,不過我們還是能在各大傳統中發現這種思維的蹤影。因此,每個女孩都得承受額外的負擔,努力證明自己。「只是個女孩」的事實,時常讓她無法依照個人選擇正常發展。

不過這種有利於男性的偏見,其實也會對男性構成傷害。輕微的身體缺陷或其他令人沮喪的因素,都令許多男孩感到恐懼,最後他們也開始懷疑自己到底有沒有能力當個「百分之百的男人」,一輩子都在逃避身爲男性的責任與意義。婚姻失和、離婚、同性戀,以及孩童在性方面的不法行爲,這些現象日漸頻繁,都是因爲社會過度強調性別差異,以及民衆越來越奮力追逐名望所致。上述趨勢在當代兩性生活中特別顯著。

(本文摘自《阿德勒談生命風格:當個體心理學大師面對問題兒童的挑戰》/商周出版)

【作者簡介】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與佛洛伊德、榮格並稱心理學界三巨頭。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一位醫生、心理治療師。早期師從佛洛伊德,後來因爲不認同佛洛伊德過於強調性本能的論點而與他決裂,並自創「個體心理學」此一心理學體系,被稱爲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德勒一生主張「心理學要爲生活和生命服務」,對後續的西方心理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着有:《精神官能症的性格》(1912)、《器官缺陷及心理補償的研究》(1917)、《個體心理學的實踐與理論》(1919)、《認識人性》(1927)《自卑與超越》(1932)、《精神官能症問題》(1932)

譯者簡介】

溫澤元

《阿德勒談生命風格:當個體心理學大師面對問題兒童的挑戰》/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