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大學生從未規劃消費,“小比例”背後藏着大問題   時評

近期,中國青年報·中青校媒就消費規劃相關話題向全國高校大學生展開問卷調查,共計回收來自126所高校大學生填寫的有效問卷8172份。調查結果顯示,34.5%的受訪大學生有長期記賬的習慣,30.8%的受訪大學生會對大額支出進行預算和記錄,25.6%的受訪大學生偶爾會記賬和規劃消費,僅9.1%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從未規劃過未來消費。

從樂觀的角度看,這一調查結果顯示,超九成的受訪大學生消費有規劃。調查者對這一調查結果,也是頗爲樂觀的。而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一調查結果顯示,有近10%的受訪大學生消費從未規劃,還有25%多的受訪大學生只是偶爾有規劃。這反映出對大學生進行消費、理財教育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需要意識到,大學生的提前消費、超前消費,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校園貸、網絡貸問題,都與缺乏理財意識、不對消費進行合理規劃有關。

近10%的受訪大學生消費從未有規劃,這聽上去只是少數,可由於整體在校大學生規模大,1000萬大學生的10%就是100萬大學生。必須對這一小比例問題加以高度重視。應該追求100%的學生都有對自身的消費進行規劃的意識,並懂得如何進行規劃。也就是說,消費、理財教育應該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

在當前學校教育中,實際上存在對小比例問題加以忽視的問題。如具體到某個班級,大學輔導員老師會認爲,沒有消費規劃意識的學生只是個別,因此不會認爲這是什麼大問題。但是,進一步把範圍擴大到學院、學校,有這些問題的學生就不是“個別”,而是有成百上千人之多了。按一所大學在校生人數3萬計算,10%就是3000人。從“絕對數量”看,這是很嚴重的問題。

類似的問題還有很多。比如,中小學有欺凌行爲學生的比例,其實很低,但不能因爲比例很低,學校就對預防欺凌問題不重視。近年來,我國一直要求各地學校要建立起預防校園欺凌的長效機制,但從現實看,很多學校對建立長效機制並不重視,理由就是這只是個別學生的問題,用不着在這方面花那麼多時間。

同樣,雖然輿論一直呼籲學校、家庭要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是,把重視落到實處的並不多,而原因也是,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比例就是超過10%,在學校和家長看來,也算小比例,有的家長就認爲自己的孩子不會出心理健康問題,只有在孩子真出問題後才後悔莫及;而就是身邊學生出了心理問題,其他家長由此而轉變自己家庭教育觀念的也不多。

教育應該面向每一個學生,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行爲表現,而不是追求“總體上是好的”。就此看,近10%大學生消費從未規劃,不是一個小問題,大學要針對大學生的消費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理財教育,把理財教育作爲大學生涯規劃教育的重要內容,讓每個學生懂得進行規劃、自強自立。(作者是知名教育學者)

文/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