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個寫作黑暗期故事:文字有殿堂,但都得先在泥地裡死磕

@諸神的恩寵

寫作真的是一件極其孤獨的事情。孤獨到你可以隨時分裂出另一個自己,來好好撫慰當下的這個自己一番。這樣,內心的感受會好很多。而一旦內心舒服了,便會下筆如有神。

已經堅持寫作四年,寫了大概有一百萬多字。之前寫作是爲了自我娛樂,從去年開始,才真正實現了寫作變現。對目前的寫作狀態,總體而言還比較滿意。然而即便如此,在寫作的過程中,還是會遇到很多問題,每當寫不下去時,常常會1000次質疑自己,再1001次鼓勵自己,有時感覺腦袋都快爆炸了。當然,最後還是會較爲坦然地面對並接納真實且平庸的自己。

寫作對我來說更像是一種自我交流。我很享受這一過程,儘管遇到寫不出來的時候,真的很想撞牆。順便說一句,個人的體會是,寫不出來的時候不要硬寫。有兩個辦法可以激發寫作靈感,一是睡覺,二是散步,這兩個方法對我都非常管用,幫我跨越了很多寫作難關。

看到葉老師的這篇文章很感動。我相信,對於真正熱愛寫作的人來說,黑暗期纔是常態。不過沒關係,試想一下,如果滿眼總是一片光明,那這樣的光明會很廉價,而且毫無意義。說實話,我不太相信一個每天都樂呵呵的人,能寫出什麼好文章。

卡夫卡說:所謂書,必須是砍向我們內心冰封大海的斧頭。其實,寫作又何嘗不是呢? 個人覺得,世界上沒有什麼是比探索和發現自己更有趣的事情了。而寫作,正是我探索自己內心世界的那把手電筒。

我很愛自己,所以,我很愛我的手電筒。

@bylwgxs

現在,正是我的至暗時刻。

書已讀了不少,課也聽過好幾門,中國文學的傳道明心,西方現代的創意寫作理論,我都認真學習過了,還記了花哨的筆記。

閉目回思,心裡是有一套寫作理論的啊!主題立意,篇章結構,基本手法,表達技巧……每個東西都已經思考過千百遍。可爲什麼,自己就是寫不出來?

我喜歡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喜歡遲子建的《清水洗塵》,喜歡沈從文的《丈夫》,喜歡魯迅的所有文章。每次讀這些文章,幸福感就像春風一樣吹來,除卻對文章所批判之事的反思,總會感覺臉上暖洋洋的,渾身通透清涼。文字的力量,清清楚楚就在那裡!

可當你自己怎麼拼了老命熬夜,卻就是寫不出那樣的句子的時候,那春風就變得殘酷了。它越美好,你越覺得老天爺是不公的,他把刮春風的權利,以天分的名義給了那有限的幾個人,你就算聽了課,知道怎麼去組織材料架構文章,就算你從余光中那裡學會了中文的病態,就算你從葉偉民那裡知道了毛姆的方法,你也成不了材!要不你回頭看看這段文字,你有什麼辦法把它改寫成汪曾祺那樣三字一句兩字一句的嗎?(我看了下,我想改,但沒辦法,總覺得是思維方式的問題)

這些凌亂的思維,天天在我腦袋裡打架,但它們打歸打,倒是從來沒人勸我放棄過。所以偶爾想起來,我也是個有天分的人呢,我的天分就是永不放棄。黑暗降臨的時候,我就在星空下生活,原諒我沮喪得太虛僞。

@韓磊

看到這個話題,恰好自己也在這個狀態中,手敲一些筆記本的格言,補充一下體悟。

1、寫一本書就像開車走夜路,你最遠只能看見車頭燈所照之處,但是你可以就這樣一路走完全程——瓦多科特羅

2、寫作必須儘可能迴歸藝術本身,你必須清理心中的驕傲,防禦,控制慾,說教或隱喻。

3、寫作並不容易,也不有趣,它艱難而孤寂。

4、寫作是一件艱難的工作,別指望妙手偶得的佳句,很少有句子能第一次寫對,甚至到第三次都不能,寫到絕望的時候記住這一點。如果你發現寫作很難,那是因爲它真的很難。

5、一旦坐下來寫作,你通常會遇到更多的心理厭煩,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

6、幾個自己的體悟:

寫什麼都比拖延要強;

初稿都是臭狗屎,先用孩童玩塗鴉的心態寫,修改階段纔是編輯思維;

心態開放,接受批評,承認自己的恐懼;

寫作的難度,就是寫,寫,寫,寫。

@少遠

這兩天讀到一位青年作家的訪談,覺得他的描述非常熨帖,很可以形容一種沒有抓力的黑暗,轉引在此——

“我像突然經過一片寒暖流交匯的海域,看到無數魚類躍出水面,卻沒有捕魚的能力。這種“突然的豐饒”把我擊暈了,我害怕任何盲點,但我又處處是盲點。不管我寫什麼,都覺得自己未完成,覺得自己無法與我所讀到的匹配,更無法與這個世界相匹配。”

@有道

我理解的痛苦,是做不得不做的文章,知道自已能做好但須時間和忍耐,如坐牢一般。

累死累活的咬牙修改一遍,感覺差不多了,但等一段時間再看,還很渣,只好咬牙繼續修改,沒有盡頭。

沒人給自已建議,問別人也沒用,因爲文章較長沒人有工夫細看,只好自已看自己評判。

修改一次覺得有進步添了些信心,可等一段再看還是爛,信心又爛一地,別無他法只好硬着頭皮重拾信心再修改,邊做邊罵。

媽的,不易!

@金斌

打開手機便籤,打算寫點什麼,反覆輸入,刪除,輸入,刪除,運氣好的話,也許屏幕上的稿子會多兩三段文字,運氣差的時候,可能會推倒重來。

寫一個稿子更像是一個不斷懷疑自己的過程,總覺得前一秒鐘的自己是應該被否定的,即便最後丟出了終稿,你也總想罵一句,看,又寫了一坨狗屎。

@不寫真名可以嘛

寫作時的痛苦或許並沒想象中深刻,而所有痛苦無非是不安於現狀以及對當下創作感到厭煩造成的。畢竟寫作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既看不到收益也無法確切預知結果,加之外界誘惑過多、寫作本身又過於小衆,因此很容易給人以不踏實感。

其實寫作的收益正來自寫作本身,如果對自己要求低點、純然點從而純粹地享受寫作本身的樂趣,許多痛苦就發現是自找的了,因爲那對寫作本身毫無助益。

但話說回來,不痛苦地寫作是需要一定內外部條件的,畢竟無論環境還是自身狀態都處於不斷變化中。

@念翩躚

作爲一個理科生,我最開始覺得寫作對記者而言很簡單,不過是找到一條邏輯,把一個個採訪內容串起來。

後來發現,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側重點不明,簡直一盤散沙,我自己都覺得讀者會用對待高數的態度來看文章,那就是看不完就關掉。

再後來,我終於認識到,記者的寫作過程豈止是三維,需要了解背景準備採訪、抓準側重點去提問、補採細節每一步都踩實了,然後取所有素材裡最精華/感人的部分,按照主次重點調整結構,才能出一篇好文章。

總之,要寫出一篇好稿子,很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