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5年營造“祈年殿” 10年目標裡有個“故宮全景”

前不久,在網絡上,一座手工製作的趙州橋模型走紅網絡。這座橋,不僅製作精巧,而且不用一顆釘子、一滴膠水,全靠“卯榫”結構,並且能承重一個體重15公斤的孩子。製作這座橋的人,叫王震華。

今年66歲的王震華,來自上海。一直以來,他對中國古建非常着迷,甚至達到了癡迷的程度。王震華想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展現中國古人的建築智慧。

王震華:它是7169個模塊搭建的,一個標準模塊搭建的思想。一個小的敞肩拱,如果我按照原型縮小後,很小很隱,視覺上就不好看,放大了6毫米,這個非常逼真。

7000多個零件,耗時三年,王震華製作完成了這座由全榫卯結構搭建的趙州橋微縮模型。作品長1280毫米,寬280毫米,高260毫米,完全可以承載一個體重15公斤的孩子從模型上走過。

王震華:走上去以後整個拱圈、橋面有點波浪傳送,榫卯是有間隙的,正好有一個力學的原始傳遞,和瞬間分散的感覺。

今年66歲的王震華,出生在上海,兒時鄰居是一位老木匠,小時候他總跟着木匠拾刨花,時不時還會自己動手做些小玩具。

王震華:我整天在做自己的東西,整個村莊裡小孩的玩具槍都是我做的,都是同年齡的。我就喜歡動手。因爲我生長在農村,農村裡面的藝人很多、匠人很多,我跟着木匠屁股後面轉,玩着刨花長大的。所以情懷就在這裡,就是“喜歡”兩個字。

從小就迷上做木工的王震華,在16歲那年,拜一位80歲的老木匠爲師,經常跟着師父去修復一些陳舊破損的建築。但是不久後,王震華髮現自己嚴重恐高,無法登高作業,於是不得不放棄了這一職業。臨別時,師父留給他一把魯班鎖。

後來,王震華改學機械設計,大專畢業後,成爲一名工程師。然而多年來,王震華始終沒有放棄對中國古建築構造的鑽研。

此後,王震華在工作之餘潛心研讀樑思成的建築思想,在讀書的過程中,他再次想起了師父送給自己的那把魯班鎖。

王震華:我全部打開研究,從魯班鎖裡面得到很多的智慧。它是6根組成的,錯位之間的搭建有避讓。錯位、限位、避讓,全都在裡面,這就是我認爲榫卯的理念。榫卯就是我們的工程技術。

五年沉浸式手作祈年殿微縮模型

瞭解到中國古建築中榫卯結構的魅力,王震華想要親手製作一個榫卯結構的古建築模型。要想徒手製作出這樣的模型,就要先從手工製作零件開始,這對王震華來說,相當於從零開始,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

當時已經52歲的王震華,希望自己能夠毫不分心地完成這件事,因此,他決定辭職,租一間工作室,全心全意專注地製作榫卯建築模型。

王震華:我要做微縮營造,去研究它,把榫卯文化要融入進去。我兒子就說我相信你,你一直是這樣一個要麼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極致的人,我們就支持你,就這樣聊了10分鐘。

王震華的妻子:他歡喜我就支持他,最主要我相信他,他做什麼事我都支持他。

於是,在2010年,52歲的王震華,在郊外租下了一間民宅,正式開始鑽研微縮營造技藝。而他開始動手製作的第一件模型,就是天壇祈年殿。

王震華:祈年殿,第一它是中國古建築代表,第二它是最難的,第三它是全民族的一個東西,第四它的斗拱全齊了。

直到正式開始研究,王震華才發現,原來古建築微縮營造技藝大有門道,每個作品的誕生都要經歷多個步驟。

王震華:做這個東西就是考驗你的能力,設計能力、視覺修正能力、材料運用能力、工夾具製作能力,還有改制能力。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過程,所以我的作品是困難組成的。

除此之外,怎麼解決材料變形、怎麼解決不編號安裝、精度如何保證、刀具如何設計等,爲了解決這些難題,王震華常常在工作室一待就是十幾個小時。

王震華一遍遍鑽研樑思成的著作。

終於,他推算出了祈年殿全部構建的尺寸和結構形式,然後花了三個月時間,用CAD程序繪製出了全套圖紙。

圖紙有了,接下來便進入到零件的製作過程。但由於部分微縮零件極小,普通設備無法制作,他只能自己製作燕尾刀,再刀刻零件。

王震華:我最小的燕尾刀才1.2毫米,有人說機器加工,也有0.8毫米到1毫米的燕尾刀,但它的前角不適合我。我也定製過,沒有廠家做得出來,都是我自己磨的。

燕尾刀磨好,王震華終於開始製作零件,但是另一個問題接踵而至。

王震華常常在零件做到還剩20%左右時,燕尾刀斷了。手工磨製的刀具沒有完全相同的第二把,於是,零件也只能報廢。在製作微縮祈年殿的過程中,僅僅因爲刀具問題廢棄的零件就有3萬個以上。

王震華日復一日地苦心鑽研,終於,在報廢三版模型後,這座天壇祈年殿模型,用時5年,大功告成。

王震華:那天晚上我打電話給家裡了,愛人兒子都來了,我愛人就在那裡流着眼淚,我兒子真的哭了,“老爸你終於成功了”。

這座微縮的祈年殿由7108個零件組成,最小的零件僅有1.5毫米,每個部件都可以拆卸,窗上有雕花,門窗都可以自由開合。

王震華:這是榫卯,都是活的,還內藏間隙在裡面,主要是防材料的熱脹冷縮,滿足裝配時候的活動性。它的望柱和欄杆,都是用的燕尾,裡面內藏間隙。它還是“三不”,不用膠水,不用標號,不會變形,這是我做微縮模型的一個宗旨。

傳承精巧技藝和榫卯古建文化

天壇祈年殿微縮模型是王震華的第一個完美作品,當年,也獲得了2016世界手工藝產業博覽會金獎。

後來,他又給自己設立了新目標,那就是將微縮榫卯結構與力學相結合。於是,三年後,便有了微縮版的趙州橋。

現如今已經66歲的王震華,每天依舊非常忙碌。今年4月受到上海市政府的邀請,用微縮營造的技藝來設計展示上海城市對外推廣標識。

繼微縮模型天壇祈年殿和趙州橋後,王震華的腳步並未停歇。近幾年,他多次往返岳陽,着手準備岳陽樓的微縮模型營造工作。

王震華:在岳陽樓上,我要更體現出我最新的榫卯思想和理念,因爲我每個作品思想都是不一樣的,比如趙州橋,它是模塊搭建的一個結構,岳陽樓就是一個更高級別的榫卯的體現。

由於國內鮮少有專門從事這項技藝的手藝人,從天南海北前來拜師的學生絡繹不絕,有時還有一些家長會帶孩子來上體驗課。王震華希望孩子們在拼搭中領悟古人的智慧,而他就是這樣的一個引路人。

王震華:我們老祖宗的榫卯,它是三維的空間想象能力,它給你拓展很多的思想,眼界非常之高,給孩子們引導的第一階段就是眼界非常之高,所以我們中華民族的東西真的是太深奧。也難怪魯班鎖10塊錢買回去了搭不起來就扔掉,主要是傳播太少。所以我想我要做的這件事就是爲了普遍給孩子們教育,給喜歡動手的青年人一個榫卯思想。

如今,除了製作日常作品以外,王震華也會拍攝短視頻發佈網絡,介紹中國古建築和微縮營造技藝的相關知識。王震華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能讓更多年輕人瞭解榫卯結構,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王震華:我現在每天還是工作10小時,最大的願望就是傳承,我希望要傳下去。我自己也定了10年目標,只要看得見,做得動,岳陽樓、黃鶴樓、故宮全景等,要一直做下去,把我們中華文化的建築之魂傳下去。

榫卯巧在“牢而不固”

傳承貴在“馳而不息”

找到畢生所鍾愛的事業並全情投入其中,是人生一大幸事。王震華在52歲那年開啓這個進程,他閉關修煉,自學自研,寒暑五載,終有大成。凝視着他所做的古建築模型,入眼的是微縮技法,經典結構,人工勝天工;入心的是濃縮情懷,工匠精神,精上再求精。憑着這股可欽可佩的“癡”勁兒,王震華這個人和微縮營造這門技藝就像榫卯一樣,緊緊結合在一起。

錯位、限位、避讓,這是王震華反覆講述的榫卯設計理念。它們的效果用一個詞概括,就叫“牢而不固”,建築構件柔性結合,不但結實,而且靈活。微縮作品雖小,卻足以令人領略榫卯之美,讓古代先賢的思想智慧在當代青少年心靈的沃土中生根發芽。這是王震華的夢,也是所有致力於文化傳承的匠人們共同的夢。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