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位學者專家看漢字文化演變 從6大轉身談起
▲臺北市文化局與大塊文化共同出版漢字文化專題書籍《漢字的華麗轉身》,帶領者深刻理解、體會漢字文化的意義。(圖/記者洪菱鞠攝)
記者洪菱鞠/臺北報導
歷經一年多的策劃,臺北市文化局與大塊文化今(8/30)共同發表漢字文化專題書籍《漢字的華麗轉身》,該書梳理漢字的脈絡,藉着蒐集探討1949年前、後至今漢字形體的演進,以及紀錄近代漢字對生活樣貌的影響,同時邀集31位學者專家及藝文工作者撰文或受訪,描述分享他們所體會的漢字文化。臺北市文化局長鍾永豐說,「這本書不是在考古,而是用一種考獻角度帶大衆認識漢字的意義。」
《漢字的華麗轉身》一書內容共分爲6大轉身,第一部談漢字的「寫」、「刻」、「鑄」、「印」,呈現方法的轉身;第二爲漢字走進民國後的生機與危機;第三爲日本對漢字的應用;第四是漢字在臺灣教育、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第五是漢字走進資訊革命面臨的課題;最後則是漢字藝術與生活。
進一步翻閱這本書,一開始就從現今所能見到最早的系統漢字甲骨文談起,從甲骨文了解六書與漢字演變,以及篆、隸、草、行、楷各書體的發展。此外,對於現代設計師運用書法及篆刻等傳統漢字元素融入設計作品、透過漢字紋身反映社會變動與文化意義,乃至於時下3D中文塗鴉創作、從平面到立體將漢字元素加入藝術創作的過程,皆以圖文方式進行解說。
鍾永豐表示,文字的字形、字義,從來沒有停止過演變,不論是正體字、繁體字、簡體字,這本書邀了衆多作者從文化、政治等各種角度提出不同主張和分析,讓大家看到在不同時代下,文字面臨了哪些力量的相互作用跟斗爭,更有歷史感的看待這件事情,纔不會對文字使用產生「統一」或「一統」的觀念。
鍾永豐提到,《漢字的華麗轉身》希望藉由漢字的歷史、以及對現代生活的影響,讓讀者能瞭解漢字化底蘊,看到漢字後覺得很有趣,而不是在奴役思考,尤其透過那麼多人的互動,可以深刻體會文字的豐富性、人味與人性,以及能夠跟社會對話接地氣的一面,這也是出版該書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