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溫度高質量的科普 啓少年志、鑄中國夢
本報記者 吳清 北京報道
少年強則國強,科技興則國興。青少年作爲未來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培養造就大批具有科學家潛質的科技創新後備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的大計。青少年科普創新,是事關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以及國家未來競爭力的一個重要話題。
11月18日,由中國經營報社攜手中國三星共同舉辦的“科技點亮夢想 中國青少年科普創新”研討會在京舉行。研討會上,來自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的領導和專家學者,以及優秀青少年代表,就這個話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溝通和探討。
激發興趣 實現真正的“科技點亮夢想”
隨着2024年全國科普日在全國範圍內的火熱開展,聚焦“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協力建設科技強國”這一主題,青少年科學教育專項行動成爲今年全國科普日的亮點和重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儘早通過科普教育,激發青少年的科創基因,提高青少年的科創素質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把他們培養成真正的創新型人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經營報社社長、總編輯季爲民在研討會上指出。
“而孕育青少年的科技創新基因,培養青少年的科技創新素質和能力,僅靠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學校、家庭、社會、國家協同發力。而且努力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科普。”季爲民表示。
中國科協科普部副部長龐曉東也認爲:“激發青少年的科學興趣和培養創新思維,是科技教育非常重要的兩個方面。”
做好青少年科普工作,需要不斷開創新思路、融入新智慧。“衷心希望社會各界能夠繼續關注和支持青少年科普事業,爲青少年提供更多學習科學、實踐科學的機會和平臺。”龐曉東說。
當前面臨的現實挑戰是各區域和城鄉的科普資源依然存在較大差距。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工業運行研究室副主任江飛濤認爲,在科普資源的普及上,仍然有大量的基礎性工作需要做,尤其是面向那些經濟和文化相對落後的地區。
江飛濤還強調了批判性思維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重要性。他認爲科學不僅是理性和實證的,更是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探索過程。
這也得到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鄭曉龍的認同。他認爲,培養青少年的科技興趣,既需要紮實的知識積累,也需要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同時還要幫助青少年放下對結果的焦慮和恐懼,享受創新過程中的成長與進步。
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副院長、教授楊毅指出,青少年科技創新的核心不僅在於知識的積累,更在於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楊毅看來,科普教育是青少年科技創新的基礎。他認爲,科普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普及,更是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傳遞。科普教育的核心在於讓學生了解科學的本質,培養他們探索世界、解決問題的能力。
賦能與人 助力青少年奔赴科學的星辰大海
“科技創新對於企業、國家乃至人類未來發展有重要意義,而高水平的科技創新人才往往來源於從青少年時代的科學思想啓迪,這是當前最爲稀缺的資源。”中國三星副總裁張劍在研討會現場表示。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中國三星在推動青少年科普創新方面早已邁出了堅實的步伐,不僅持續開展了Solve for Tomorrow探知未來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SFT科普創新大賽),還推出了探知未來科技女性培養計劃(STEM GIRLS)等多個具有深遠影響力的項目,爲中國青少年科普教育事業發展注入了活力和動力。
“十年來,通過SFT科普創新大賽,一批又一批青少年走上了科研、科學的道路,成爲科技青年人才。”張劍說。
“我們怎麼做STEM呢?把它改成iSTREAMS,因爲streams就是英文溪流,我們希望未來的教育就像山上春天的小溪一樣能流進學生的心田,就是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複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對記者表示。
在談到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時,人工智能青年學者張天昊進一步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動手實踐對於培養青少年的科技創新興趣非常重要,同時榜樣對於青少年的影響是深遠的。”
研討會現場,中國少年兒童發展中心媒介與教育中心主任季琳則重點強調了在青少年實踐教育中,社會力量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首先是,各種科普項目及比賽,讓孩子們夢想落地。其次是,對孩子的創新、嘗試、實驗等給予正向的回饋與激勵,從而持續助力他們的身心成長與科學素養。
Solve for Tomorrow項目(SFT項目)是三星在全球開展的公益項目之一,2013年,三星將該項目引入中國,並攜手中國科學技術協會開啓SFT科普創新大賽。歷經十一年發展,SFT科普創新大賽已成功舉辦了十屆,不斷激發新時代青年的創新智慧和創造潛能,培養他們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已成爲激發青年科技創新活力的重要平臺。
作爲通過教育部批准的全國性青少年科技競賽(白名單)之一,SFT科普創新大賽旨在培養和鼓勵廣大青年學生髮現身邊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實踐能力。張劍說道:“通過這個競賽,我們希望把國際現在通行的‘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這樣的跨學科知識運用來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去賦予年輕人。這也是我們青少年教育的核心理念。”
作爲大賽的參賽選手,烏克蘭國立航空大學博士楊仕林的學業、工作乃至人生因爲參加這次大賽,都發生了深刻的轉變。楊仕林認爲,正是因爲參加這次大賽並獲得全國總冠軍,其之後的人生迎來了一個滾雪球式的發展。
他不僅因此被再次邀請參加“建橋築夢”公益活動,還以一個本科生身份獲得了國家公派留學的機會。如今已經博士畢業回國的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做一名老師,爲國家和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更強大的“楊仕林”。“現在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尋找一種更科學、更合理的方法,讓更多的人變得更優秀。”楊仕林表示。
“三星在全球推進的一個公益理念,就叫‘賦能與人’,我們所有的公益項目都圍繞這個統一的理念。”張劍表示,“未來,中國三星將繼續運用自身的技術優勢,爲中國教育公益注入更多的溫度和力量,助力更多青少年奔赴科學的星辰大海。”中國三星副總裁張劍堅定地表態。
各界支持 讓更多女性站上科研的前沿
“女性科技人才是科技人才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國女性科技人員已達4000萬人,佔科技工作者總人數比例超過45%,我們致力於幫助更多女性科技工作者,讓她們分享科學研究成果的同時,能感覺到,她們得到的尊重不是因爲性別,而是因爲她們在科研上努力耕耘得出來的結果。”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助理秘書長南靜在研討會上表示。
北京師範大學實驗華夏女子中學是北京市唯一的女子學校,建校至今20多年,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畢業生。該校校長劉海霞認爲,學校的女性教育離不開社會各界的支持。比如“三星探知未來科技女性培養計劃(STEM GIRLS)”項目,學生們踊躍報名參加,部分學生還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這些全球性或全國性的比賽,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科學素養都是有正向作用的。
南靜也特別提到,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與中國三星的合作項目“三星探知未來科技女性培養計劃(STEM GIRLS)”是基金會近年來在科研領域的核心項目之一。這個項目的起步並不容易,但它卻承載了巨大的社會價值。
南靜希望更多人能夠加入到“STEM GIRLS”項目中,爲青少年科技教育提供更多支持。她表示,科技教育的未來不僅屬於男性,也屬於所有有夢想的女性。通過這類項目的推動,幫助更多女性站上科研的前沿,成爲引領社會進步的科技創新者。
研討會現場,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永才也結合工作及生活實際,分享了他對於女生教育、女性科學家培養的觀察。王永才認爲:“在科學研究方面最關鍵的還是專注力,專注力對男性和女性都很重要。可能對女生來說,一直保持專注力這件事情更加困難一點,需要我們在培養、在家庭,以及在各個方面都給予更多的支持。”
“科技創新需要一個寬鬆的土壤。”劉海霞總結道,學校和教育者,要爲學生提供一個寬鬆的氛圍與環境,鼓勵他們創新,對大膽嘗試過程中的失敗保持寬容。“始終仰望星空,抓到的一定不會是泥土。”作爲教育者要始終保持這份理念與追求。
(編輯:吳清 審覈:李正豪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