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幫”、“猿輔導”被罰之後

今天上午,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對“作業幫”和“猿輔導”兩家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均處以警告和250萬元頂格罰款的行政處罰。但新聞鏈接下的評論區依然呈現出兩極化:

有家長留言:“校外培訓亂象叢生,早該嚴肅處理。”

但也有家長留言:“你可以不讓自己的孩子學,但不要阻止其他孩子進步。”

實際上,上述兩種言論依然都是家長育兒焦慮症的情緒化表達,偏離了事情的核心。

監管部門明確表示,這次針對“作業幫”和“猿輔導”的處罰依據,是因爲其實施了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行爲。比如,“作業幫”在其官方網站謊稱“與聯合國合作”、虛構教師任教經歷、引用不真實用戶評價;“猿輔導”在其網站謊稱“班主任1對1同步輔導”、“微信1對1輔導”、“您的4名好友已搶購成功……點我搶報”,虛構教師任教經歷等不實內容。但這與很多家長所認爲的,就此全面取消課外培訓,完全是不搭界的。

在筆者看來,當前家長之所以焦慮,並不僅僅是因爲升學壓力大,因爲很多成功考上清北的學子,依然焦慮並退學。由此,我們不妨回到原點,去思考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

古往今來談論“教育”的書與文章汗牛充棟,我僅選擇一篇演講和一個案例。

1936年10月,愛因斯坦爲慶祝美國高等教育300週年會進行了一個演講,其核心觀點就是,“教育的首要目標,是獨立思考和判斷,而非特定的知識。”

愛因斯坦將孩子教育的成功歸因爲兩點:首先、教育要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我們經常調侃“好奇害死貓”,但正是因爲某些猿類對火種的好奇心,點燃了人類的起源;其次、教育需要激發孩子的雄心,這種雄心不正是很多國內家長希望培養的“內驅力”嗎?順便多說一句,培養“內驅力”的最有效方式是遊戲。

還有一個名爲“波爾加實驗”的教育實驗。

20世紀60年代,拉斯洛.波爾加有一個理念,即父母可以把孩子培養成天才,而且越早訓練就越容易成功。但波爾加本人只是一個單身男青年,於是找了一個認同他理念的妻子,準備以自己的子女爲實驗對象。

這個實驗的結果是:“大女兒,蘇珊·波爾加,4歲開始接觸國際象棋,10歲成爲大師,26歲成爲世界女子象棋冠軍;二女兒,索菲亞·波爾加,在9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爲了14歲男子國際象棋組的冠軍;三女兒朱迪特·波爾加,連續26年在世界女子象棋中排名第一。”

有人說,這個實驗成功了,畢竟三個孩子都“有所建樹”;也有人反對,三姐妹誰都沒成爲“首富”。

但“波爾加實驗”的結果卻清晰的表明,“孩子興趣+純淨環境+正確訓練”可以培養子女的某項技能在同齡人中處於前列。

問題在於,我們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如果僅僅是以“應試教育”爲目的,以某一項考試結果爲最終教育目標,那麼家長的“分數至上”+“全職陪伴”+“校外培訓”,毫無疑問是有效果的;

但如果教育的目的是以“人生”爲目標,顯然上述培養方式完全就是走錯了路。沒有了好奇心,沒有了雄心的年輕人,其表現不正是“空心病”,然後索性“躺平”嗎?

我知道,有人肯定會說,“面對這麼殘酷的競爭,家長怎麼可能佛系?”也有家長給我普及“劇場效應”,說“前排都站起來了,你不起來肯定沒戲看了。”

但我只想說,真正關注教育、眼光長遠的家長,肯定會在孩子教育方法與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尋求儘可能的一種平衡。

新金融記者 張兆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