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撇子/看破經典電影中的「多重人格」設定
《致命ID》(Identity)是左撇子最喜歡的一部電影之一,是多重人格電影必推片單,而且也是猜不到結局、一直令人出乎意料的電影!
十個人因爲大雨被困在一間Motel中,兇手躲在他們之中殺人,十人之間有着離奇的共同性,到底誰纔是兇手?
多重人格與精神分裂一直都是好萊塢常用題材,除了讓演員展現演技,劇情也往往出乎意料之外,成爲電影的爆點。司法電影也常見嫌犯想用精神問題來脫罪,一般人很難判斷出來,連心理醫生也可能被精湛的演技所騙,到底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有病?《藏身處》(Shelter)主打的就是這個議題,但是最經典的還是讓愛德華諾頓一炮而紅的《驚悚》(Primal Fear)。
多重人格
多重人格的真實性的確值得研究,因爲可以用演的詮釋病徵。
多重人格(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或稱作解離性人格疾患,定義上是一個人的體內明顯存在有兩種以上的獨立人格,每個人格都擁有獨立的記憶、喜好、才能以及個性,甚至彼此之前是有強烈的對照。人格A可能很懦弱,人格B通常就會強勢帶有攻擊性,金凱瑞的電影《一個頭兩個大》(Me, Myself & Irene)就是這樣子的設定。
▲《一個頭兩個大》劇照。(圖/本網資料照片)
這樣的對立跟多重人格的病因有關。多重人格產生的原因通常是精神受上到嚴重的創傷,當事人因爲承受不了,想辦法創造出一個新的人格來承受,或是保護自己。
多重人格跟割腕一樣,得病的原因不是想死,而是人想活下去。這是人的保護機制,多重人格病患的致病經歷,通常來自於性犯罪以及虐待。
性犯罪是最糟糕的犯罪,除了肉體上的傷害外,更嚴重的是在精神上的傷害,而且是難以被抹去、治療的。除了經歷性犯罪而產生多重人格的病患9成是女性,身體有不可侵犯的領域,若是在童年到青春期晚期,這規則受到破壞,對價值觀的建立或是原有的價值觀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奧斯卡影帝李奧納多(Leonardo DiCaprio)原定演出《24個比利》小說改編電影《擁擠的房間》(The Crowded Room),但目前無限期推遲。(圖/翻攝自網路、《buzzfeed》網站)
相對於性犯罪,在虐待的案例中就比較常出現男性的案例,不分男女,約8成的人格分裂患者都有被虐待的經歷。傳記小說《24個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這本書的真實人物William Milligan,就是長期受到繼父的虐待,才惡化了本身的多重人格,比利的身體藏有着24個人格。(在他的案例,雖然他犯了3項搶劫、3項綁架以及4項強姦罪,最終因爲法官採信醫生的診斷,獲判無罪。)
現在醫學對於多重人格的治療是「整合」,透過穩定、喚醒記憶、重整這三個階段,將多重人格重新迴歸到一個主人格上。通常這樣的過程緩慢,要讓病人慢慢地想起那些他所逃避的記憶,慢慢地去接受曾經受過的創傷,這要花上不少時間。
所以電影不會這樣子演!
通常電影的方法是利用多重人格患者容易受到暗示、催眠的特徵,去設計劇情。如果想要拯救多重人格的患者,可以用假刀子刺副人格,加上丟出名言「你已經死了」,就有機會讓副人格相信他真的被殺死了,從此消失。
電影也常用一招,用暗示的手法喚醒多重人格者不願意面對的記憶,來困惑他,再趁機打倒「壞人」。《人魔》三部曲中也有用這招,像是《紅龍》(Red Dragon)中愛德華諾頓在兒子被歹徒挾持時,假借罵兒子其實是模擬出歹徒童年時被虐待的記憶,由於他們所受的傷是心靈遠大於肉體,所以一定會被影響到。類似的手法在電影很常出現。(《紅龍》的例子比較像精神分裂,同樣創造出人來跟自己講話的,還有改編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Nash的美麗境界。)
如果要喚醒多重人格,也是同樣的方法,逼患者再次面對他們不願意面對的記憶,就可能跑出保護者的角色,阻止別人讓主人格受傷。
以上是精神疾病犯罪電影常用到的方式,如果是偵探電影,就會去猜到底這個人是不是真的有多重人格,還是假裝有病?除了剛剛提到的方法,主要是用多重人格特殊的特徵去辨別。
行爲表現
行爲表現最常用的是慣用手,人格A是右撇子,人格B是左撇子的案例是常有的。如果想要裝成多重人格,其實沒有必要裝成左撇子,而且就算要裝也不是簡單的事。(不會有明明就是右撇子,筆名故意叫左撇子的啦)但是這也有例外,那就是碰到了左右開弓型的人。
其他還有性別、筆跡、抽不抽菸、同性戀/異性戀,啞巴、色盲(藏身處有用到這點)、殘疾、說話的口氣、性情與才能等等。
現實中有一個案例是一名英國婦人,體內有20個人格,其中14個是畫家,所以她擁有14種不同的畫風,一個人就能夠開集合畫展。
認知分類
另一個特徵的話,就要講到多重人格的分類了,可以分成三種。
第一種是雙向的。以認知來說,就是人格A知道人格B的存在,人格B也知道身體內有人格A。他們可能分開出現,也可能一起出現,像是朋友一樣一起做事情、討論、吵架。以記憶來說,可能不同的人格會共享相同的記憶。在電影的話,就是某個角色只有主角纔跟他有互動的臺詞。
第二種是不知道彼此,各自的人格過着各自的生活,這對生活上會造成很大的困惱,因爲各個人格只擁有片段的生活以及記憶,很有可能一醒來就身處在莫名的地方,一般電影都會以「失憶症」做爲開頭,後來才爆出是多重人格。
第三種是單向的,人格A不曉得人格B,但是人格B卻知道人格A所有的一切。這種人格類型反而是最多的,主人格不一定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主人格也不一定是最強勢的人格,有時候是由副人格在背後控制着一切,這樣子的狀況在電影中就有更大的空間可表現了。通常這個副人格都會是最後的大魔頭。
如果多重人格患者的人格不只兩個,也都可以用上述的分類來表示,例如《24個比利》中,就看得出來每個人格都有自己的設定,而且副人格亞瑟會抑制其他人格的出現。
具備以上的知識後,就可以看破不少的電影囉。
如果角色常有記憶喪失的狀況,或是有幻聽,或是有他自己纔看得到的朋友等等表徵,這種狀況就有可能是人格分裂,也有可能是鬼片……再深究該角色的過往歷史,就可能會有電影還沒有講出的恐怖過去。
▲《致命ID》電影海報。(圖/翻攝自《左撇子的電影博物館》)
回說這部《致命ID》,爲什麼左撇子認爲是最經典的代表片呢?其實這電影是左撇子研究完人格分裂的資料後,想作爲測試,看所學是否可用纔看的。觀後發現到上面提的資料完全都印證在電影裡面,劇組在這方面的所做的資料都很實在,很有深度。
但是更棒的是,就算你知道這些知識後,你還是猜不透本片劇情走向,謎題依舊在,但是懂這些知識的人去看,故事就更精采!電影本身就曲折離奇大受好評,作爲想要「看電影長知識」的觀衆,更是值得推薦的好片。
以上是關於人格分裂的電影討論,其他關於精神疾病的電影,例如《隔離島》(Shutter Island)討論最常出現的精神疾病、《母親劫》(Mother’s day)的孟喬森症候羣、《叛獄風雲》(The Experiment)中提到的社會心理學經典實驗等等,都能作爲參考。
▲《分裂》(Split)也是近年備受矚目的多重人格電影。(圖/翻攝自moviezine.se)
好文推薦
左撇子/《怪物》:復活的拉撒路,誰纔是怪物
龍貓大王通信/那個男人的「一句話」,改變了漫改電影的未來:小勞勃道尼
膝關節/電影人氣反派的5種「高衝突人格」
●作者左撇子,專業影評人,經營《左撇子的電影博物館》部落格與臉書粉絲專頁。本文轉載自《左撇子的電影博物館》,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