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化鵬》臺灣新品種「西瓜鳳梨」
左化鵬》臺灣新品種「西瓜鳳梨」(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愛傳媒左化鵬專欄】朋友送我一顆碩大的鳳梨,他說,這是新品種的「西瓜鳳梨」,體積比市面上的金鑽鳳梨,約莫大上三、四倍。我仔細打量,這「西瓜鳳梨」和「帝王鳳梨」,外觀並無不同,可能是舊名新改吧。
有一位西方哲人說,玫瑰花改了名字,還是一樣芬芳。西瓜鳳梨就算是帝王鳳梨的舊酒裝新瓶,亦可作如是觀。
「吾不如老圃」,看到這顆碩大的鳳梨,我不禁對臺灣的果農佩服不已,他們從臺灣原生種的鳳梨,歷經臺農1號、2號、3號、4號⋯⋯,一路改良到現在的20號,我們可以品嚐各種不同風味的鳳梨,說不定哪天我還可以吃到「榴槤鳳梨」。
臺灣的政治人物,顯然跟不上農民的腳步,政壇上到處可見一些歪瓜劣棗,臭桃爛李,看到他們的嘴臉,我忍不住要用臺語說:這是什麼「芭樂蓮霧」。
分享一篇2017年7月臉書貼文。
帝王鳯梨
途經關西休息站,見有水果攤販賣鮮採的鳳梨。個個重達十多臺斤,體型碩大有如小玉西瓜。我問「鳳梨甜不甜?」,其實問了也是白問,店家滿面堆歡說「甜」。
望着比金鑽鳳梨至少大三倍的鳯梨,我口角流涎,徘徊不去。店家忙解釋,這是南投中寮新品種的帝王鳳梨,絕對未使用生長激素,是自然生長成熟。
店家順便賣弄一下說,帝王鳳梨的母株是臺灣鳳梨「開英種」。我追問「父株呢?」他支支吾吾說「父不詳」。爲留客,他用竹籤插了一小塊削好的黃澄澄果肉,讓我品嚐,果然甜滋滋的,吃後齒頰留香。
在所有的水果中,我偏好東南亞的榴槤,它的形狀像鐵蒺藜,扎手生疼,味道也不好聞,但「海畔有逐臭之夫」,它的異味,會勾起了我腹內的饞蟲,我一吃就上癮,尤其喜歡它的名字「榴槤、流連、留戀」。
其次就是鳳梨,它頭頂着尖刺般的頭盔,身穿刺蝟般的盔甲。這兩樣水果,都長得怪模怪樣,不易親近。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小時候無緣得嘗榴槤。但我何其有幸,生長在偏鄉員林。當時的員林是臺灣的鳯梨王國,漫山遍野都開滿了鳳梨花,有井水處,就有鳳梨工廠。
一大清早,就見許多家庭婦女,興沖沖的到附近員水路鳳梨工廠打工,賺錢貼補家用,「加減攏有存淡薄仔錢」。也常見老牛拖着一車車的鳳梨心,前往附近的蜜餞工廠加工,許多頑童追着牛車跑,趁趕車的漢子不留神,偷幾根鳳梨心解饞,不知不覺也補充了身體的生長酵素。
也曾稱侯,也曾稱王。但曾幾何時,員林的鳳梨已風光不再。我曾到百果山一同學家中作客,他的老父感慨的說,「老夥仔作甲面憂面結,毋敢肖望少年的轉來作山」。
一個時代結束了。鳳梨原產在南美洲,清康熙末年,由大陸南方引進臺灣種植,迄今已有三百年。由於適應臺灣的水土,成了臺灣最主要的農作物之一。
日據時期,臺灣的鳳梨罐頭曾佔有重要地位,和米、蔗糖並稱臺灣外銷的三大產業。民國九十一年,臺灣加入WTO後,因臺灣的人工較貴,已不敷生產成本,罐頭產業就日落西山,逐漸被泰國、印尼、越南、阿曼取而代之。如今,臺灣的鳳梨大都鮮採,供應超市或傳統市場。
鳳梨,在大陸通稱菠蘿、黃梨或王梨。在臺灣也稱旺來。但我還是比較喜歡鳳梨這個名字,聽起來,文縐縐的像「有鳯來儀」。在我人生的各個階段,鳳梨總是以各種不同的面貌,呈現在我的面前。
如早先的蘋果鳳梨、釋迦鳳梨、甘蔗鳳梨、香水鳳梨、冬蜜鳳梨、甜蜜蜜鳳梨、金鑽鳳梨,和最近的金桂花鳳梨、蜜寶鳳梨以及進口的牛奶鳳梨、強巴卡鳳梨、糖霜鳳梨等,各有不同的口感和風味。
吃了一輩子的鳳梨,也吃出了一些心得來。臺語說「鳳梨頭、西瓜尾」「甘蔗頭、竹筍尾」。意思是說鳳梨頭比較甜。近年來,我曾遊歷世界各地,嘗過各種鳳梨。但我總是覺得它們沒有臺灣鳳梨那種說不出的好滋味。旅途寂寞,好想嘗一片臺灣鳳梨,解解鄉愁。
臺灣的鳳梨,曾有一度迎來新的春天。「臺灣鳳梨酥」,以甜而不膩的臺灣鳳梨做內餡,裹以酥鬆化口的金黃外皮。征服了世人的舌頭。香港人大包小包提回去當「手信」,大陸游客更是成打成箱買回去當「伴手禮」。
最近,我經過內湖科學園區一家頗具規模的鳳梨酥專賣店,已往總是燈火通明,戶限爲穿。不知何時它已悄悄的吹熄燈號。我突然感到一陣肅殺的秋意。
作者爲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