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醫務人員,談點實際的

但願職業傷害事件絕跡

當我們談論尊醫的時候,我們首先是談平常心,尊重每一份職業。

人人生而平等,職業不分高下。對於每一位恪盡職守、兢兢業業的個體,理應獲得全社會的尊重。這種尊重似乎更應自然而平常,貫穿於日常點滴,而不應該只「潮汐式」出現在某些節日、某個階段。

我們每年都有各種因表彰某些職業而設立的節日,往往在節日前後會掀起尊重該行業的一個小高潮。這對於不斷提高該職業的社會認可度、爭取更多支持是有益處的,不過可能更重要的,是化特殊於常態,用功夫到日常。

有一天,人們也許忘了很多與職業相關的節日,但是職業傷害事件也早已絕跡。

醫生的三重特殊性

當我們談論尊醫的時候,我們要特別談談醫生這一職業的特殊性。

一是從服務方式上,他們只能直接、近距離面對患者,即便可能遭遇傷害也不能迴避。科技日益發達,更多服務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已是大勢所趨。但相比其它行業可能更多減少和服務對象面對面,降低被傷害的風險,醫學始終不能指望線上服務、無接觸診療成爲主流。

中醫是最典型的,現代醫學也一樣。雖然遠程診療、人工智能、機器人手術等數字化服務創新會有所改變,但其技術進步本意不在於隔離醫患,也永遠不可能替代面診。

二是從職業性質來說,醫務人員面對的是他人人生的「B面」,客觀上更可能變成泄憤對象。醫院是一個特殊的公共場所,每天都不乏意外、傷痛、生老病死,人間疾苦。

特別是如罹患突發重大疾患傷亡,還會給個體帶來極大的經濟壓力、親情考驗、情感創傷等,極可能瞬間崩潰變成火藥桶,發生過激行爲,傷及無辜。因此從醫可能遭致的無妄風險,從古至今,從國內到國外,都比其它職業高一些。

三是從職業強度看,中國醫務人員被公認的是普遍工作時間長、服務強度大,能力越強越辛苦。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醫院不能關門,絕大多數醫務人員得不到足夠的休息。

高壓力、高強度、長期疲憊的工作環境下,公立醫院醫務人員很難同時提供好的服務體驗。頂級三甲醫院的醫務人員,即便與其他同行比,無疑也是面對醫療風險最大、承擔醫療壓力最重的。

當然還有許多特殊情況,但即便如此,我們也不希望對醫務人員另眼相看,特殊庇護,如同幻想一片荒漠中獨闢一方綠洲。醫學如木,紮根於社會之壤,我們始終應該關注土壤肥力之提高、生態環境之改善。

當下社會正在穿越週期,絕大多數人切身感受時艱,一小部分羣體會更加脆弱,極端事件發生的概率在加大。爲了最大程度避免,應儘可能對他人釋放善意,對紛爭保持克制。也許電石火光間,世界會大不同!

讓醫務人員通過全心全意服務患者

獲得高薪酬、高社會地位、高權益保障

當我們談論尊醫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好好談談 「尊患」。

《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孫思邈告誡所有醫者「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醜,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這是中國傳統醫學中寶貴的平權思想,也是應該始終一脈相承的職業初心。

現實中何其難也!醫務人員也不是神仙救世主!確實!但始終以爲患者健康福祉謀的行業使命,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有絲毫動搖!每有職業傷害事件發生,對醫務人員的心理衝擊是巨大的,對社會各種潛在的、長期的負面影響,也是難以評估的。

正因爲如此,我們更要高舉「醫者仁心」的大旗,始終保有強烈的信念:極個別的瘋狂行徑不會衝擊到醫學價值的根本所在,護佑生命、救死扶傷永遠是最根本的職業使命。

當看到大災大疫時白衣戰士將生死置之度外、衝鋒在前,每有突發搶救總有醫務人員挺身而出的情景,總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感動,堅信這纔是中國醫務人員的主旋律;疫情期間社會各界踊躍捐款捐物、熱情慰問,各大景區及公共場所紛紛給予醫護特殊優待,這些年來醫學院校每年報考分數節節攀高,優秀學子爭相從醫,這纔是中國醫患關係的主流!

不容否認,圍繞着醫療費用這個敏感詞背後的醫務人員價值補償和羣衆就醫負擔爭論,成爲醫患關係張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擁有完美的醫療體制,同時兼顧醫療服務質量、效率和費用,我們還是要坦誠面對社會期待。

有一個誤區,似乎醫務人員高收入就是損害患者利益,這種狹隘認識無助於走出醫患對立困境,找到解決之道。市場經濟條件下,醫療行業的高價值、不可替代性,決定了這就是個穩定的、長期回報率較高的職業。

通過有效的衛生治理實現價值醫療,讓醫務人員通過全心全意服務患者、奉獻社會而獲得相應的高薪酬、高社會地位,以及高權益保障,是基本共識。

所以我們的問題並不是醫務人員是否應該擁有高收入,而是他們的動機能否爲了賺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本末倒置一定會得不償失。

醫者先行,尊重病患,始終爲病患着想,錘鍊仁心仁術,纔可能營造醫患互信,形成更加和諧共生的醫患關係!

不能忽視

醫務人員的合理訴求

當我們談論尊醫的時候,我們還得反覆談醫學人文的重塑。

「人文」如同一陣微風,看不到,但感覺得到。近些年有些醫院的場地硬件得到改善不可謂不高檔,院內各種咖啡館便利店不可謂不便民,機器人、鋼琴伴奏、大量醫務社工志願者等服務不可謂不時尚。

但是隻要去實地一開口,就可能遭遇冷漠或搶白,一到衛生間就可能體驗髒亂差,一進診室就發現毫不重視個人隱私保護等等,你就能切身體會醫院人文缺失之痛!

再看看普通醫務人員的工作狀況。法定休息得不到保障、加班工資少得可憐;門診連續五六個小時連軸轉,病房夜班隨時待命;患者三教九流、魚龍混雜,工作和休息場所侷促擁擠,合理訴求無處表達;臨牀、科研、帶教、開會排得滿滿當當,定期考覈、職稱評審、各類考試心力交瘁……你就明白忽視了最普通的一線醫務人員的合理訴求,「患者至上」只能是句空話。

這些年不能說不重視醫德醫風建設。各種宣傳、文明創建、明察暗訪,滿意度調查,考覈評比,但患者對醫院的口碑似乎另有標準;對醫務人員的激勵,弘揚先進、表彰典型,做了大量努力,但醫務人員好像總是參與感不強。

相比我們飛速提升的診療水平、科研創新等硬實力,醫學人文的軟實力似乎有所忽視。我們應該重點反思下,醫學領域的科技進步是否能夠代替解決病患的所有訴求,該怎麼樣能真正將人文關懷融入衛生政策和醫院微觀管理的每一處考量中,什麼時候才能讓絕大多數醫務人員對職業有發自內心的熱愛,社會各方對醫療行業的印象再有所提升!

行業部門對醫院更好一點

院長對醫務人員更好一點

醫務人員對患者更好一點

當我們談論「尊醫」的時候,必須要堅定地談深入推進中國醫改。

新一輪醫改不知不覺中已經走過十多年,成效巨大,有目共睹。然而大家也公認醫改尚未走出深水區。讓醫療行業迴歸初心,讓老百姓享受更加公平、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醫療服務,讓醫患關係更加和暢共贏,必須去做,也一定能成功。

費孝通先生說中國社會裡有所謂「差序格局」,其實解決政策問題借鑑下這種思維倒也不壞。都以服務患者爲終極目標,但可以漸次遞進,行業部門對醫院更好一點兒,院長對醫務人員更好一點兒,醫務人員自然就對患者更好一點兒,也許很多問題就解決得更好。

具體來說,大家各司其職:

財政部門真金白銀承擔起對公立醫院的投入責任,從源頭上確保公立醫院公益性的根基不動;

編制、人社部門實事求是覈定公立醫院醫務人員的配置標準和薪酬水平,從機制上保障醫務人員付出回報的合理性;

醫保部門科學客觀覈定收費、支付標準,從操作上指導醫療機構合理控制醫療費用;

衛生部門有序推進行業治理水平的提高,解決醫務人員隊伍發展的痼疾,迴應合理訴求;

辦醫主體、醫療機構管理者沉下心來抓微觀管理,降本增效,對醫務人員的關懷保障落實到位;

最後,醫務人員和患者雙向奔赴,一定會使極端傷醫事件越來越少,直至銷聲匿跡。

不能讓醫院安檢形同虛設

管理得跟上

當我們談論「尊醫」的時候,最後談兩點務實建議:

一是支持有必要的醫療機構全面、嚴格落實安檢措施。

這是無奈治本之舉,眼下卻也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阻止極端分子將兇器帶入醫療場所,是防範嚴重傷醫事件的關鍵一招。不是每家醫院都必須這麼做,但一旦發生類似事件,毫不猶豫地必須上。

安檢成本及對就醫效率的影響,也必須要承受。現實中最大的問題是多數醫院安檢形同虛設,造成浪費,管理上亟需解決這個問題。

二是建議所有醫務人員儘可能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在始終秉承醫者仁心的前提下,應加強對當下社會問題的關注,以及對個別極端分子的鑑別和警惕。有同行歸納了 「特殊患者類型-防風險指南」,有醫務部門開展醫患溝通技巧類、自我防護類培訓,還是應重視。不給惡人傷害自己的機會,善莫大焉!

千言萬語,惟願有一天,天下無職業性節日,亦無職業性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