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藥品銷售排行出爐 「這款藥」年賣近35億蟬聯第一

最新臺灣藥品銷售排行榜出爐,前20名中有9項爲癌症治療用藥。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最新臺灣藥品銷售排行榜出爐,前20名中有9項爲癌症治療用藥,第1至5名和前一年相同,尤其蟬聯冠軍的肺癌標靶藥物「泰格莎」,金額更從超過31億元,攀升至近35億元大關,藥師指出,肺癌躍升新國病,對經濟負擔沉重的癌友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攤開「2023年臺灣藥品銷售(健保與自費市場)排行榜」,前20名藥品中,癌症藥物高達9項,幾乎佔了一半,前4名依序爲肺癌標靶藥「泰格莎」、「吉舒達」(肺癌、黑色素瘤)、「癌思停」(乳癌、大腸癌、肺癌)、「賀癌平」(乳癌),第9名「妥復克」(肺癌標靶)、12名「賀疾妥」(乳癌)、15名「保疾伏」(免疫療法)及17名「莫須瘤」(淋巴癌)。

癌症用藥銷售金額漸增,冠亞軍金額分別超過34億與32億元,均突破30億元大關,藥師柯明道指出,2023年的排行和2022年差異不大,由於肺癌已取代肝癌成爲新國病,相關藥品如泰格莎、妥復克等,用量都很大,肺癌整體健保藥費也突破200億元;B肝用藥韋立得和貝樂克、治療C肝的宜譜莎仍在榜上,顯見肝病影響仍不容小覷。

生物製劑的發展也是藥費增加的原因之一,柯明道分析,癌症治療從化療、標靶藥物,到後來衍生的免疫療法,因爲藥廠投入研發,就會反映在成本上,導致癌藥愈來愈貴,如排行榜上的吉舒達和保疾伏等,都屬於免疫療法,政府應讓資源合理分配,避免讓高價藥品打亂整體分配。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腫瘤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林永昌指出,這些高價的品項,大部分是標靶或免疫治療藥物,療效的確比傳統藥物來得好,患者人數不見得會增加很多,但用藥時間會延長、累積,藥費金額增加可預期,政府應將錢花在刀口上,例如早期輔助治療等,能明確增加治癒率的項目。

健保若沒有給付,民衆自費用藥的確對患者造成龐大壓力,賴清德總統競選時提出「百億癌症新藥基金」,被視爲解方之一,臺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希望能透過這個制度,對於國際已有治療指引,但因財務因素尚未給付的藥品,期待能有更明確的制度和引進期程。

癌症治療除高價原廠藥,生物相似性藥也是選項之一,但目前兩者價格差距不大,醫院多傾向使用原廠藥。爲提高使用意願,衛福部健保署推出爲期3年的「生物相似藥鼓勵試辦計劃」,以鼓勵醫院使用與原開發廠藥價差20%以上的生物相似藥成分,預計涵蓋6個藥品成分、28個品項。

6個成分包括類風溼性關節炎等用藥成分「adalimumab」、「etanercept」;血液治療藥「pegfilgrastim」;淋巴瘤或白血病用藥成分「rituximab」;骨質疏鬆症用藥成分「teriparatide」及HER-2陽性乳癌2單株抗體主成分「trastuzumab」等。

健保署指出,處方開立獎勵,將由醫院總額及西醫基層總額的「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專款支應,在今年年的醫院總額佔4700萬元、西醫基層總額佔300萬元,114年及115年視年度預算支應。

林永昌表示,賀癌平、癌思停等都有生物相似性藥,這是歐美趨勢,但很多時候受限預算考量;長庚醫院行政中心執行長遊進邦則表示,生物相似藥過專利期,成分與療效和原廠藥接近,價格又比原廠藥便宜,就健保或自費病患使用,樂觀其成。

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黃金舜說,過去生物相似性藥都是原廠藥,沒有本土廠商生產,現在政府鼓勵本土生物相似性藥廠加入競爭,提高本土藥廠競爭力,也有助健保永續。

最新臺灣藥品銷售排行榜出爐,前20名中有9項爲癌症治療用藥,第1至5名和前一年相同,尤其蟬聯冠軍的肺癌標靶藥物「泰格莎」,金額更從超過31億元,攀升至近35億大關。資料來源/「2023年臺灣藥品銷售(健保與自費市場)排行榜」

根據「2023年臺灣藥品銷售(健保與自費市場)排行榜」,有2款藥與黃斑部病變治療相關,分別是排名第3的癌症標靶藥物「癌思停」,以及第16名的「採視明」。資料來源/「2023年臺灣藥品銷售(健保與自費市場)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