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社融數據釋放了哪些積極信號?

進一步分析最新社融數據以及監管部門對社融數據的解讀可以發現,其釋放了三大積極信號:

其一,社融“量穩價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穩固。

其二,金融活水持續流向重點領域,信貸結構持續優化。

其三,政府債券支撐社融,增量政策有望持續發力。

■ 蘇向杲

每月中旬發佈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社融等經濟數據,常被投資者視爲觀測宏觀經濟熱度的溫度計,廣泛影響着資本市場情緒面。其中,社融作爲資本市場“買方力量”長期跟蹤的核心指標之一,一直備受投資者關注。其不僅反映了某一時間段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也反映了企業和居民的“借錢”熱度。

從8月份社融數據來看,今年以來監管部門持續強化逆週期調節,引導金融業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爲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進一步分析最新社融數據以及監管部門對社融數據的解讀可以發現,其釋放了三大積極信號。

其一,社融“量穩價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穩固。

“量穩”體現在,8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和人民幣貸款兩項指標餘額增速均在8%以上,比上半年名義GDP增速高約4個百分點。社融規模在高基數上仍保持平穩增長。“價降”體現在,8月份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爲3.57%,比上月低8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低28個基點。新發放普惠小微貸款利率爲4.48%,比上月低8個基點,比上年同期低34個基點,均處於歷史低位。

當然,市場不僅關注社融餘額增速,也關注社融增量變化。今年前8個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累計爲21.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32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3.42萬億元,同比少增3.57萬億元。一些投資者疑惑的是,增量減少是否意味着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減弱?

答案是否定的。中國人民銀行在《2024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明確指出,“我國信貸總量已從過去兩位數以上的較高增速放緩至個位數,但這不意味着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減弱”。這背後有三方面深層次原因: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在加快推進;當信貸存量規模比較大時,繼續增加信貸投放的邊際效果遞減;直接融資對間接融資存在良性替代效應。因此,要正確認識信貸與經濟增長的關係,更全面看待經濟數據傳遞出的信息。

其二,金融活水持續流向重點領域,信貸結構持續優化。

信貸結構持續優化是社融數據的另一大特徵。數據顯示,8月末,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5.9%,其中,高技術製造業中長期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3.4%。科技型中小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21.2%。“專精特新”企業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4.4%。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6.0%。信貸結構優化有利於提升金融支持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強度、適配性和精準性,推動構建實體經濟與金融體系良性互動的高質量發展格局,促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長遠健康發展。

其三,政府債券支撐社融,增量政策有望持續發力。

8月份社融的另一大新特徵是,政府債券淨融資明顯發力。從8月份單月來看,政府債券淨融資16130億元,佔8月份新增社融比重超五成,同比多增4371億元,成爲社融的主要支撐力量。政府債券開始發力,將對促投資、穩增長以及化解存量債務起到積極效果,這也是政策層面一個十分重要的積極信號。

此外,金融監管部門的其他增量政策也值得期待。央行明確表示,將“着手推出一些增量政策舉措,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和居民信貸成本,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把維護價格穩定、推動價格溫和回升作爲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更有針對性地滿足合理消費融資需求”。

當然,儘管社融數據釋放了諸多積極信號,但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還面臨國內需求不足、新舊動能轉換存在陣痛等挑戰,這既需要穩增長政策的持續加力,也需要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以共同促進我國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