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定位,重慶>成都>瀋陽>南京=杭州

原創 劉曉博

昨天,國務院對瀋陽、杭州“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的批覆,通過中國政府網發佈。

至此,今年以來已經有重慶、天津、南京、廣州、深圳、成都、瀋陽、杭州8個城市的總規獲批。再加上此前對北京、上海的批覆,內地10大城市新一輪總規都塵埃落定。

最引人注目的是,批覆中對各城市定位、功能、願景的新表述。從中可以窺見官方心目中的“城市座次”。

下面就是國務院批覆中,具體的表述。注意,下表不包含規劃正文裡附加的頭銜和願景,那些文字不是國務院書寫的。

10大城市中定位最高的是北京和上海,它們都是在2017年獲得的新一輪批覆。

北京被定位爲4大中心,未來是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其中沒有提及經濟中心、金融中心,但事實上,最近幾年北京先後拿下了自貿試驗區、北京證券交易所,經濟中心和金融中心功能重新被喚醒了。

上海的頭銜看起來更高大上一些,是5個國際中心,目標是卓越的全球城市。在經濟中心功能、時尚宜居上,上海略微超過北京。

香港的定位也基本如此,由於一國兩制的原因,香港沒有搞類似的總規,也就沒有獲得批覆,但上海有的國際金融中心等定位,香港一樣有。而且上海的是目標,香港的是現實。

剩下的城市,其定位就各有所長,大致可以分爲兩個層面:廣州、深圳、天津、重慶定位高一些,成都、瀋陽、南京、杭州次之。

我在圖表裡用藍色標記了一些定位或功能,認爲他們是更爲重要的。

獲得了“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定位的是天津、重慶和廣州,其他城市則沒有。

此前有9個城市獲得了國家中心城市或者“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包括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這9個城市裡,有6個獲批了新一輪總規,但只有天津、重慶、廣州被定位爲“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這是爲什麼?

北京、上海城市定位裡沒有這個內容,但其實隱含了,甚至定位更高。所以,只有成都被“遺漏”了。

這是無心之失嗎?當然不是,說明成都定位是低於四大直轄市和廣州的,它還不是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只是“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如此,相信未來武漢、西安、鄭州的總規獲批的時候,也不會有“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的頭銜。

天津、重慶經濟不算太高,爲什麼有“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頭銜?因爲它們是直轄市,行政級別高。官方規劃,歷來重視行政級別和城市資歷。

天津除了有“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頭銜,還有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現代海洋城市等稀缺、國際色彩的頭銜。

重慶除了有“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頭銜,還有西部科技創新中心和對外開放門戶的頭銜,所以超過了成都、瀋陽的定位。

廣州拿到的定位比天津、重慶略高,因爲它也有“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此外還有國際商貿中心、綜合性門戶,以及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

廣州獲得的科技定位也高於除北上深之外的其他城市。中國的科創中心最高一檔是“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只有北京、上海、大灣區獲得了這個定位。其中大灣區的這個中心的重要承載地是深圳、廣州、香港。

所以在內地城市中,廣州綜合定位基本上能排第三,超過天津、重慶。

深圳的定位也獲得了躍升,是目前唯一擁有“國家創新型城市”、“全國性中心城市”、“對外開放門戶”頭銜的城市,深圳還有“現代海洋城市”(又表述爲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的定位。

此前我們在文章裡分析過,廣深定位各有側重,廣州突出了“廣”,深圳突出了“深”。廣州的功能更全面,深圳在科技創新、對外開放上定位更高。

所以廣深城市定位基本相當,僅次於北京和上海。

在總規正文裡,廣州把自己的願景確定爲:到2050年建成具有經典魅力和時代活力的中心型世界城市。深圳則確定爲:到2050年,成爲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

北上廣深之外,其他城市在科技創新上的定位,要麼沒有提及,要麼要低一到兩檔。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定位之下,是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前只有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合肥、大灣區和西安擁有這個定位。其他城市是第三、第四檔次的區域創新中心、區域創新高地,比如重慶、成都是西部科技創新中心(第三檔),瀋陽、南京、杭州是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第四檔)。

最後再比較一下北上廣深之外的6個城市。

根據國務院批覆,其定位大致可以表述爲天津、重慶爲第一檔次,其次是成都,其次是瀋陽,其次是南京和杭州。

天津和重慶都有“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頭銜,一下子就拉開了和其他4個城市的檔次,這主要是由於天津、重慶是直轄市造成的。

比較成都和瀋陽的定位可以發現,成都擁有一串西部中心的頭銜,一共是4箇中心。其中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其實就是西部門戶了。

而瀋陽只有兩個大區中心的頭銜——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東北現代服務業中心,比成都要弱,但比南京、杭州要略強一些。畢竟,“東北亞國際化中心城市”略微超過了大區中心,有國際影響力了。

南京擁有3個東部中心的頭銜,杭州擁有2個東部中心頭銜+1個全國數字經濟中心頭銜,科技定位都是第四檔,所以整體定位略弱於瀋陽,但基本上在一個檔次。

從真實實力,尤其是匯聚財富(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的角度看,杭州是強二線城市第一,不僅遠超瀋陽,也遠超天津、重慶,力壓成都。南京是僅次於杭州、成都的強二線城市“探花”。

由於國家一直在長三角突出、強化上海“一元中心”的地位,所以杭州、南京城市定位一直不太高,近年來纔有明顯改善,但仍然在10大城市裡墊底。

如果未來武漢的總規批覆,定位或許也能超過南京、杭州,長江中游是武漢最強。武漢是大區中心,這是地理和歷史形成的。

該怎樣看10大城市獲得的最新定位,它又將對城市發展產生哪些影響?

首先,批覆中賦予各城市的定位、功能很重要。“有形之手”在中國的城市和經濟發展中作用很大,會影響一系列規劃,比如給你多少條高鐵,多少高速,多少機場,還會影響到國家投資的多少。

所以,能獲得更高功能、定位,對城市一定是利好。

其次,定位偏低的城市,不能被規劃、批覆所束縛,要勇於突破。

國家給的定位,不僅要考慮現在的發展水平,還要考慮過去的歷史貢獻、歷史地位,考慮城市的行政級別等。

比如一個家庭有10個孩子,後來發展極不均衡,但作爲父母只能鼓勵每個孩子,尤其要對原來很強、現在偏弱的年長的孩子多照顧,對年輕、發展勢頭好的孩子哪怕點贊少一點,它也能發展起來。

所以,城市定位對衰落的城市是強心針,是鞏固地位的尚方寶劍。

但對於發展勢頭迅猛的城市來說,規劃和定位都用來突破的。在這一點上,深圳、杭州、蘇州表現一直比較突出。

決定未來城市命運的,主要是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能否成功,主要看營商環境是否優良、市場經濟機制是否完整有效、民間投資是否活躍、民間社會是否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