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經理人選落定!鄒迎光迴歸中信、金劍華履新建投
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迎來重要人事變動,兩家頭部券商總經理人選落定。
11月5日,第一財經記者從接近中信集團人士處獲悉,鄒迎光迴歸中信證券出任總經理,中信建投總經理則由中信證券原投行老將金劍華出任,目前已經到任。
自去年以來,證券行業的併購重組進程加速,其中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合並的消息一直討論不斷。隨着此次兩位總經理人選落定,合併傳聞也在業內繼續發酵。不過截至目前,對合並傳聞相關方面並未作出迴應。
從二級市場來看,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股價近期持續保持增長態勢。截至11月5日收盤,中信證券報收30.47元/股,上漲4.85%,總市值4516億元;中信建投報收27.18元/股,上漲3.74%,總市值2108億元。
鄒迎光迴歸中信證券
時隔一年,鄒迎光從中信建投再回中信證券,出任總經理一職。
自今年5月中信證券原總經理楊明輝到齡退休後,該公司總經理位置一直空缺,期間由董事長張佑君代行總經理職責。
公開履歷顯示,此次出任總經理的鄒迎光,出生於1970年,現年54歲,從醫學領域跨界金融行業,有着豐富的固收業務經歷,曾在中信建投證券與中信證券兩家券商間來回調動過多次。
2023年10月,鄒迎光從中信證券調往中信建投,次月擔任執行董事、執行委員會委員;2024年8月,擔任中信建投財務負責人。期間,據知情人士透露,鄒迎光本將接任中信建投總經理一職。
就在上個月,2024年金融街論壇期間,鄒迎光還曾以中信建投執行董事、執委會委員身份,在10月18日中信建投和大和證券聯合承辦的“中日經濟金融合作”平行論壇上公開亮相,主持相關主題圓桌對話。
去年調回中信建投之前,鄒迎光曾在中信證券工作長達六年。2017年9月,鄒迎光從中信建投調往中信證券,成爲執行委員會委員,曾任固定收益部行政負責人。
更早之前,鄒迎光曾任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外科醫生,後跨界至金融行業,起初在海南華銀國際信託投資公司北京證券營業部業務經理;後加入華夏證券,曾任海淀南路營業部機構客戶部經理、債券業務部高級業務董事;華夏證券重組爲中信建投後,曾任債券業務部總經理助理、固定收益部行政負責人、公司執行委員會委員。
從鄒迎光過往履歷來看,他在固收業務領域經歷豐富。他在中信證券工作期間,中信證券自營業務收入(投資淨收益-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的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規模從2017年前三季度的65.78億元增長至2023年前三季度的157.80億元。
根據2024年三季報,中信證券自營業務收入216.64億元,同比增長37.28%,自營業務收入佔營業收入比例達到52%,在經紀、投行業務收入持續下滑情況下,自營業務成爲中信證券業績的重要支撐。
金劍華履新中信建投
鄒迎光調往中信證券的同時,中信建投也迎來了新任總經理,由中信證券原投行老將金劍華擔任。
2023年6月,中信建投原總經理李格平辭職後,一直由董事長王常青代行總經理職務。此次出任總經理的金劍華與鄒迎光同齡,曾在中信證券任職長達25年。
金劍華1993年7月獲得西安交通大學工業外貿專業學士學位,1996年7月獲得西安交通大學技術經濟專業碩士學位。
1997年金劍華便加入中信證券,擁有超過20年的投行工作經歷。歷任中信證券投資銀行部項目經理、高級經理,投資銀行部(北京)副總經理,投資銀行委員會執行總經理、董事總經理;曾任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銀行委員會委員、金融行業組行政負責人、裝備製造行業組行政負責人、併購業務線行政負責人。
根據中信證券公告,2018年1月,該公司從投行部門提拔了4人成爲公司高級管理層成員,金劍華就是其中一員,由此進入中信證券執委會。直至2022年6月,金劍華因工作安排,不再擔任中信證券高級管理層成員職務。
公開信息顯示,金劍華之後從中信證券調往了中信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下稱“中信投資”),曾擔任該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委員,並在還曾擔任該公司子公司中信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和法定代表人。
合併傳聞發酵,現實可能性如何
在總經理人選正式落定前,業內人士已對兩家龍頭券商此次的人事變動討論頗多,“中信證券+中信建投”的合併傳聞在業內持續發酵。
自去年以來,證券行業的併購重組進程加速。今年3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 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下稱《意見》),明確了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路線圖,提出5年形成10家優質頭部機構目標。
今年9月,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率先拉開頭部券商併購序幕。彼時,“中金+銀河” 、“中信+中信建投”的合併猜想便已引發市場猜測。
“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合併後,體量將超越中信證券,這或將推動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證券的合併。”一位券商業內人士此前對第一財經表示。不過也有券商人士表示,考慮到兩者的股東結構等,合併也並非易事。
根據2024年三季報披露的數據,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兩家公司總資產、淨資產合計分別爲1.63萬億元、3008.2億元,而中信證券的總資產和淨資產爲分別爲1.73萬億元、2238億元。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合併後,總資產規模僅次於中信證券,淨資產則超過中信證券,位列行業第一。
從業績表現來看,2024年前三季度,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分別實現營收290億元、129億元,分別實現歸母淨利潤95億元、虧損6.59億元,兩者合計營收和淨利潤,均暫未超過中信證券的規模。
中信證券前三季度實現營收461億元,歸母淨利潤168億元;中信建投實現營收143億元,歸母淨利潤43億元。
有券商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分析稱,從中信建投目前股權結構來看,合併牽涉多方博弈,並非易事。
根據最新三季報數據,中信建投第一大股東是北京國資旗下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股35.81%;第二大股東是中央匯金,持股30.76%;中信證券持及其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約9.47%。
截至目前,中央匯金參控股券商共有4家,分別是中信建投、中金公司、中國銀河以及申萬宏源;北京國資參控股的則有5家券商,分別是中信建投、首創證券、第一創業、金融街證券(原名“恆泰證券”)以及和正在收購中的瑞信證券。
“從中信證券過往擴張壯大的經驗來看,不排除再次進行整合的可能。但目前不僅要考慮股東背景,從市場層面看,短期內未必能承載頻繁的大型券商合併。”一家頭部券商人士對第一財經表示,大型券商的合併較爲複雜,在當前券商同質化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是否能通過合併實現“1+1>2”的協同效應,也是當前券商合併需要重點考慮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