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門戶三個月成行業頂流,她是拿到了張蘭得不到的劇本?
來源:擼鐵一姐
寶子們看Netflix熱門紀錄片《主廚的餐桌》 最新一季了嗎 ?
《主廚的餐桌》是Netflix系列紀錄片,講述全球各城市主廚的故事,能在記錄片中飽覽各個米其林主廚的拿手菜。
這一季第二集裡,出了10年以來第一位中餐廚師。
她就是在倫敦做陝西面食的女主廚——魏桂榮。
執行製片人在ig發文說,這麼多年中國中餐的內容都太少了,是時候改變這種情況了。
很高興第一次就拍到了純粹、質樸且真實的女性大廚故事。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的大廚多是男性, 爲了在廚房佔得一席之地,女性就得展示自己的能力,她必須比別人更出色。
魏桂榮就是打破了所謂的“傳統”,才成爲廚房裡唯一的女主廚。
魏桂榮來自陝南山區,爲了妹妹能夠上學,輟學去打工兼學手藝。
她到倫敦時一無所有,連英語都不會說,但現在,她開了第四家餐廳,成了倫敦美食的招牌。
她還在老家蓋了四間平房,爲全家人創造了更好的生活條件,也讓下一代有了可以自由選擇的機會。
就像片尾她說的那樣,她像是陝西的小麥,頑強地生長下來,「一步一步地走,衝出去」。
在被男性壟斷的行業裡,像她這樣的女性如何獲得一席之地?今天羊想要分享她們的故事。
從陝南山區
到倫敦女主廚
魏桂榮,出生在陝南一個貧困山村。
貧窮+重男輕女,天崩開局。
她成績好,還得過三好學生,但依然12歲就輟學了。
13歲時,她決定跟堂姐去大城市打工賺錢。
家裡人反對,說一個女孩有什麼用,她不服氣。
她很早就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也尊重自己的喜好。
到了西安,她沒有去學插花、裁縫這些在堂姐印象裡更適合女孩的工作。
她想學廚師手藝: 「有一天我要站到廚師的位置去」。
剛開始實習時,她老家遭遇山體滑坡,老房子進水差點塌了。
這讓她更有危機感: 「不衝出泥土,等大雨覆下,生活就沒有以後了」。
此時的她唯一能對抗命運的方式就是讓自己忙起來,多學點本事:
做幫廚、做涼菜、切東西、做麪點,試着去自學手藝。
生活在不穩定中,她卻始終樂觀,堅信自己可以做到想要做到的事情。
她回憶起13歲時第一次在泡饃館打工的經歷,想起的不是辛苦、不是失望,而是炒鍋、刷鍋的聲音,對她來說就是一種音樂。
靠着這樣的熱情和積累,機會陸續到來。
在她所在的公司,本來安排去東京的大廚是男的,但後來意外去不了,她就跟女老闆自薦去頂空位。
在那個賓館,沒有女人做過主廚,但她做了下來。
2008年,她又獲得去倫敦工作的機會。
她第一次出國,沒坐過飛機,不會英語,一無所有, 只有身上的堅韌推她一把。
站在倫敦街頭,縣城和西安像是來自遙遠的過去。
她在倫敦一家川菜館的廚師崗上度過了七年。
用賺來的錢給爸媽生活費,供兩個妹妹上學, 好像從一種不穩定的生活中,一步一步掙脫出來,終於找到了穩定的狀態。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她放棄穩定的工作待遇,提出了辭職。
原因也很簡單,她試着去實現自己從小的理想:「去開一個餐廳」。
不只是進修廚藝,而是爲自己的事業奮鬥。
她在倫敦開一家西安麪食餐廳的決心,並非一天形成。
在川菜館時,每到週日,同事們都等着吃她做的biangbiang面,魏桂榮受到了鼓舞。
異鄉漂泊,做陝西面食的時光,讓她有了別樣的滿足感。
外國人對我們的刻板印象之一,就是“中國菜只有米飯”,她觀察到倫敦有日本、泰國麪食,卻沒有中國的,她覺得不應該這樣。
老實說,她不知道生意會是什麼樣子,但對她來說: 「這不僅僅是生意和烹飪」, 她想向西方世界推薦引以爲傲的家鄉味道。
怎麼讓倫敦人愛上自己的家鄉味,她琢磨了很久。
後來,做菜用的辣椒、麪粉,她都從西安運到倫敦,以保證原汁原味。
新店開在一棟寫字樓對面,沒錢做宣傳,就靠口口相傳。
沒想到,從忐忑開業到接受《英國衛報》美食採訪,只用了三週時間。
即使從不知道西安的人,也能欣賞她做出的美味。
有口碑幫她宣傳,她很快在廚師界裡拼出了名氣。
第二家餐廳的名字直接就叫「Master WEI」,魏大師。
像是對自己一直以來努力的肯定: 你做到了,做得比別人更出色。
她還是很累,忙起來時從7點連軸轉到12點。
在懷孕期間,朋友都擔心她大肚子在廚房裡工作太困難。
但她想,總會有比放棄更好的選擇: 「會有能力,想辦法去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
羊很佩服魏桂榮的逆勢而行, 她邁出的一步又一步,不僅讓陝西面條 口碑出海 ,還打破了家庭女性命運的代際傳遞。
她的女兒在倫敦上學,妹妹在她的幫助下讀完書,順利工作成了醫生。
她現在事業有成,對未來有更多期待,她希望下一代「長大能做自己」。
同時,她的成功也打破了行業的性別偏見:
在很多行業裡,女性的專業能力並不比男性遜色,她們缺少的,只是一個展示自我的機會。
沒有女孩子做這個?
她們卻成了行業的佼佼者
比如羊最近看到的很酷的兩位姐姐,來自《嘉人》雜誌九月刊封面人物。
龍泉劍唯一女鑄劍師:程建芬。
龍泉劍,僅劍身鑄造就要經過28道嚴苛工藝,鑄劍師必須精通煉、鍛、刻花、淬火…忍受高溫反覆打鐵。
程建芬出身鑄劍家族,看武俠小說長大,夢想仗劍走天涯。
麗水盛產青瓷和寶劍,20歲那年,她沒愛上青瓷,而是想製作一把屬於自己的龍泉寶劍。
家裡人一致反對,認爲鑄劍太辛苦,男人能做,女孩做不來。
但她反駁說,自己“什麼苦也不怕”,還懂苦中作樂。
用程健芬的話說,她“喜歡那種敲敲打打給她帶來的感覺”。
她是天生鑄劍的人。
經過30多年,她站穩了自己熱愛的位置。
儲金霞,她將傳統藝術鐵畫一次次送上熱搜。
蕪湖鐵畫,以熟鐵爲原料,通過鍛鐵、淬火和上漆,將不起眼的鐵做成藝術品。
她覺得「鐵既能是黑大老粗的東西,但是又能表現出柔中有剛的鋼鐵精神」。
將“打鐵”的水墨美學做到極致。
還有鄧璐,中國第一位女斯坦尼康攝影師。
斯坦尼康重達 七八十斤 ,她揹着它登過雪山,爬上過飛機機翼。
她曾經因爲性別被否定,在想學機器時,她被機員呵斥“放下!這不是你娘們動的東西。”
她的脖子側邊,印有一滴眼淚圖案的紋身,是她從低谷向上走的證據:
曾經在這些事上流過淚,以後就不用再流了。
現在,她已經是一個專業攝影師,經常分享個人的拍攝技巧,她希望幫助到行業良性生長。
在她們身上,羊看到了無數個平凡女性的影子,女電工、女卡車司機、女飛行員…
她們用自己的雙手,在日常工作中證明自己「被忽視」的技術實力。
比如出來接單的女電工,她們被客戶評價爲踏實、禮貌、衛生、懂技術。
而這些看似普通的服務,卻是很多人都踩過的“坑”。
羊想說,這些「女性經濟」與「男性壟斷」並非零和博弈,而是鮎魚效應。
把標準打上來,以後不管男女,競爭上崗。
你會發現,市場上的服務整體提升後,舒服的是我們消費者。
「性別成見」 是社會對我們不同性別角色和行爲的期待。
通常,男性被看作是“技術型”代表,而女性則被打上了不如男人的標籤。
一旦我們的職業身份不符合這些期待,就會遭遇外界的阻礙, 這也成了我們壓力的源頭。
魏桂榮們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女性能做到的,遠遠超出了別人對我們的預設,我們的能力更加全面。
無論在哪個行業,希望女性的努力都不被辜負,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