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心室輔助器逾10年 55歲男創全臺紀錄

心臟衰竭患者左先生(中)使用居家型的左心室輔助器逾10年,是國內目前使用最長紀錄。記者賴昀岫/攝影

對心臟衰竭患者而言,心臟移植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近5年平均每年心臟捐贈約80例,許多患者來不及等到移植,居家型的左心室輔助器就成爲等待的另一條路,裝上後不僅能和正常人一樣出國、運動,接受移植後的3年存活率,與沒有裝置機械性輔助器者相當。55歲的左先生已使用左心室輔助器逾10年,是國內使用最久的個案。

臺大醫院器官勸募暨移植中心主任、心室輔助器團隊召集人陳益祥說,造成心臟衰竭的病因很多,並非所有病人都能接受心臟移植,還有些患者是在等待移植期間,發現癌症或其他心臟移植禁忌症,居家型的左心室輔助器成爲末期心衰竭病人的治療選擇,可幫助病人重回生活常規。

陳益祥指出,民衆經常聽到的「葉克膜」,還是需要留在醫院使用,左心室輔助器則可以帶回家,甚至帶上電池,患者就可以在外活動12小時,有助維持病人生活品質。

1995年臺大醫院完成國內首例長效型心室輔助器植入,2002年開始便成功植入可攜式居家型心室輔助器,左先生則在2013年9月因急性心肌炎入院,等待心臟移植,住院期間因爲心臟功能急速變化,急救裝置葉克膜數天後,選擇長期裝置居家型心室輔助器,他雖符合心臟移植條件,但最後決定選擇繼續使用心室輔助器,目前已55歲,他成爲國內目前使用時間最久的病人。

臺大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王植賢比喻,骨頭壞掉更換人工關節,是醫療的一部分;眼睛白內障換人工水晶體,都是替代的器官,左心室輔助器同樣可成爲身體的一部分,可以幫忙心臟收縮,且隨着科技進步,從第一代「跟冰箱一樣大」,慢慢演進到「跟登機箱一樣大」,現在已是可放在揹包裡的大小,電池續航力也更久。

臺大醫院心血管外科醫師紀乃新說,居家型左心室輔助器在2018年以前需要自費,納入健保給付後,單次費用約400至500萬元,後續約每10年要更換一次電池。

臺大醫院共執行94例居家型心室輔助器,年齡層介於10至85歲,目前已有29人接受心臟移植,平均等待401天,移植後一個月的存活率100%。陳益祥說,胸腔不夠大是醫師最害怕的,因爲體表面積不夠大無法放入,所以小小孩就沒辦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