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中國網絡文學何以“圈粉”海內外

中國網絡文學何以

“圈粉”海內外

專題

編者按

2003年秋,起點中文網成功創立“VIP付費閱讀”模式,網絡文學觸底反彈,走出低谷,呈現一路上揚趨勢。在經歷了從“滿屏玄幻”到倡導現實題材的創作轉向過程後,中國網絡文學已經成爲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支生力軍,逐漸開啓了世界網絡文學的“中國時代”。網絡文學的發展對新時代國際文化交流具有深遠意義。

目錄

(點擊標題可直達原文)

網絡文學三十年成就新質華章

禹建湘

自1991年全球第一個中文電子週刊《華夏文摘》算起,漢語網絡文學已走過了三十餘年的歷程。中國網絡文學三十餘年成就非凡,不但使自身成爲中國當代文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成爲當代中國人喜愛的精神食糧。網文出海更是彰顯了文化自信,傳播了中國聲音,網絡文學正在創造一個“中國時代”。

新的審美範式吸引當代讀者

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最大的區別在於其充分利用“人設”“金手指”“造梗”和“腦洞”來設置情節,營造故事。其中,仙俠、都市、歷史、現實、玄幻、輕小說、遊戲、科幻等類型小說更具人氣。網絡文學溝通當代讀者羣,以多種方式融入當代讀者的審美生活,在澎湃新聞與閱文集團聯合發佈的《2023網絡文學十大關鍵詞》中,“考研”“種田”“非遺”“短劇”“坐忘道”“無CP”“全員上桌”“智商在線”“AI金手指”“霸總全球化”等詞上榜。那些霸佔各文學網站榜首的“頭部”作品,往往擁有宏大的世界設定,人物在各種“平行世界”中穿梭而命運跌宕起伏,比如《道詭異仙》(狐尾的筆)、《靈境行者》(賣報小郎君)、《宿命之環》(愛潛水的烏賊)等。快節奏、輕鬆、“有梗有腦洞”的“小白文”,天然適合碎片化閱讀,衆多讀者因其消遣性、陪伴性和高黏性而追更不止。比如,天瑞說符的《我們生活在南京》和愛潛水的烏賊的《長夜餘火》就是深受當代讀者喜愛的“腦洞文”。網絡文學大多講述的是普通人不斷成長的歷程,從傳統文學的宏大歷史敘事轉向了“生活流”敘事。尤其是近年來,網絡文學作者更自覺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歷史、現實、科幻等多元題材中,“國潮”寫作形成年度風尚。《粵食記》的尋味尋根、《唐人的餐桌》着眼傳統美食、《洞庭茶師》的茶文化、《我本無意成仙》的非遺元素等,古老的中國元素煥發時尚氣息,作品往往“一書封神”,迅速“出圈”。

以人民性的藝術品格打造文藝精品

網絡文學經過三十餘年的洗滌和錘鍊,創作出了諸多文藝精品。這些網絡文學作品一方面給人們帶來極致的閱讀愉悅,另一方面也體現出對時代和社會的探索與思考。網絡文學從玄幻穿越向現實觀照的轉向正是網絡文學人民性崛起的表徵。近年來,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增速超20%,2023年,網絡文學現實題材創作再創歷史新高,新增讀者“00後”佔比過半,現實題材成爲閱文女頻五年複合增長率TOP1品類。閱文集團主辦的第七屆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徵文大賽,總計收穫作品38092部,同比增長26%。當前,“現實+”題材成爲網絡寫手競相進入的場域。網絡寫手以獨特的想象力拓寬現實題材領域,重新定義現實題材文學。如掃3帝的《隻手摘星斗》描寫了衛星導航這個既富有時代性又不乏神秘性的題材;眉師孃的《茫茫白晝漫遊》刻畫了盲人按摩師這個小人物的生存理想和命運浮沉;慢三的《狐之光》以二十年的社會變遷爲背景寫出了女性命運的輾轉與韌性;流浪的軍刀的《逆火救援》聚焦民間救援力量,檸檬羽嫣的《柳葉刀與野玫瑰》講述了神經外科鐵娘子的故事;何常在的《向上》描寫了三個年輕人在家鄉奮鬥的故事。現實題材的網絡文學以豐富的文化形態刻畫出大衆的日常生活圖景,體現出對大衆深層次精神需求的關注和對時代表徵的洞察,充滿人文關懷。網絡寫手以“嘴替”的方式把大衆的日常生活表達出來,通過閱讀與自身經歷相似但又經作者想象補充的生活圖景,讀者的關注得到了反饋,與作品產生共鳴。優秀的現實題材網絡文學精品佳作,描摹了當代中國的全息畫像,傳遞向上、向善、向美的價值理念。

產業鏈運營激發強勁生產力

網絡文學自誕生以來,就成爲大衆文化和泛娛樂產業最重要的供給側。網絡文學聯動影視、動漫、遊戲、文旅等下游產業,共同構成全產業鏈體系,成爲IP市場的重要資源庫。以影視行業爲例,當前熒屏走紅的影視劇大多來自網絡作品的改編。在網絡文學IP影視化中,起點、晉江、中文在線、17k等老牌文學網站持續發力,豆瓣閱讀、知乎、番茄小說、七貓等後起之秀嶄露頭角,網絡文學改編劇連續五年佔據影視劇播放榜的半壁江山。網絡文學產業鏈價值持續放大,粉絲基礎、優質內容和易開發性催生出IP改編業態,IP轉化不斷迭代升級,從內容的生產運營、用戶與市場的需求以及IP衍生等多方面都呈現出了新態勢。近幾年,繼《慶餘年》《開端》等網文改編的影視劇成爲爆款後,越來越多的網文被改編爲劇集。以《鬥破蒼穹》《斗羅大陸》爲代表的網文改編電影更是成爲網站熱度貢獻主力。在微短劇紅火的當今,網絡文學的重生、逆襲、穿越等題材爲微短劇提供了重要的改編資源,微短劇則成爲釋放“中腰部”網文IP價值的風口。2023年,中國網絡微短劇市場規模爲373.9億元,同比增長267.65%,擁有大量“中腰部”網文IP的平臺在微短劇的新風口中有望實現平臺價值的跨越式增長。

網文出海確證中國文化自信

中國網絡文學的海外輸出,是中國文化和軟實力提升的確證,在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同時,也贏得了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讚譽。中國網絡文學的出海,最早可以回溯到1998年,寶劍鋒、玄雨等人的網絡小說以繁體中文版向東南亞華語讀者傳播。網絡文學出海總體經歷了五個階段:中文發表出版階段、翻譯出版傳播階段、翻譯在線傳播階段、IP開發階段、建立海外生態階段。2001年後,網絡文學平臺,如幻劍書盟、起點中文網、盛大文學等相繼成立,一批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以銷售內容版權、翻譯實體出版物的形式在東南亞、東亞等亞洲主要文化圈傳播。2012年起,Wuxiaworld、Gravity Tale等國際網絡文學平臺和Munpia、Narou、Rulat、Pratilipi等亞洲網絡文學平臺陸續創立,中國網絡文學通過翻譯、版權合作等方式,將熱門網絡文學作品持續推廣到海外文學平臺,受到亞洲乃至全球市場的關注。2016年起,IP全版權開發成爲網絡文學海外傳播的重要手段,該模式以單一版權貿易爲主,改編後授權爲輔,出售、改編和翻譯的影視劇、動漫、遊戲等新文娛形態作品數量不斷加大,質量不斷提升,覆蓋更廣泛的消費者羣體。如今,中國網絡文學在全球進入生態出海的重要階段,網絡文學出海不再侷限於網絡文學單一版權貿易,更聚焦於閱讀、創作一體化平臺和多樣化視聽平臺的搭建,推出國際化數字閱讀應用。各企業也加大了海外投資的力度,在多地成立跨國公司,投資網絡文學平臺,與文化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網絡文學出海主要以實體書出版、翻譯在線傳播、IP轉化傳播、建立本土生態、投資海外市場五種方式進行。在實體書出版層面,亞洲出版規模超6000部,東南亞地區發行量最高達3萬多冊。在翻譯層面,亞洲翻譯作品數量超9000部,起點國際、推文科技、點衆科技、暢讀科技等企業平臺,通過AI機翻、人工翻譯、本土精翻等方式已實現在線翻譯傳播。IP改編是出海的重頭戲,《修真聊天羣》《元尊》等數百部改編動漫上線亞洲平臺,《慶餘年》《雪中悍刀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等改編影視劇在東南亞地區收視率居高不下。當前,網文、遊戲、影視已成爲“文化出海”的三駕馬車。

(作者系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網絡文學新傳統

與網絡文學研究的學科化

周志強

網絡文學的發展和研究已經走過了三十年的道路。目前,網絡文學研究仍面臨一些困難。比如,研究對象浩如煙海的蔓生狀態;網絡文學作品不僅良莠不齊、劣多優少,且文本敘事包裹層層慾望幻象,其對現實的反映是折射的、隱喻的、寓言的和隱晦的。這就使得學術界對網絡文學的研究產生諸多偏見:網絡文學批評和研究因其海量文獻無法形成自身的合理體系;網絡文學是附庸的文學,不具備文學性質;網絡文學圍繞社會不良趣味展開,帶動文化的不良發展;從事網絡文學研究的都是邊緣化的人;等等。究其根源,乃是中國網絡文學研究缺乏對自身歷史體系的總結。網絡文學研究應當去蕪存菁,辯證發展,凸顯這門學科研究對象的獨特屬性、學術的獨特內涵和價值引領。簡言之,一個學科只有對其研究對象進行史料彙總、史實辨析,“創生”出此學科不可取代的學術研究路徑與品格,才能實現學科化的目標。

中國現代文學走過了三十年的道路,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也形成了規模龐大的學術研究集羣。反思和認識這三十年的文學新傳統,是當代文學研究的重要方面。中國網絡文學的三十年,無論是作品規模、社會影響、指涉現實,還是歷史的廣度和藝術價值的精度,都是堪與此前的文學傳統相比肩的。歐陽友權認爲,網絡文學每年生產小說超300萬部,如果有1%是“好作品”,也會有3萬部,數量遠超傳統紙介印刷小說;原發在“弄堂網”上的《繁花》榮膺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或將讓“網絡文學垃圾論”不攻自破;籠統地稱網絡文學爲“垃圾”,要麼是對行業缺乏瞭解,要麼是出自媒介偏見,由此形成的批評立場勢必對網絡文學造成傷害。

當前,網絡文學的發展正處在更新迭代之際。一方面,網絡文學正在形成自己的傳統,塑造出不同時段的閱讀習慣和消費方式;另一方面,網絡文學如同社會意識的晴雨表,以不同的故事類型、情感模式和想象方式,表現出與此前傳統文學的差異和新變。從故事架構的方式來看,可以簡略地把網絡文學的發展歷程分成三個時段。第一個時段,以文學方式寫故事,文學愛好者利用網絡傳播自己的作品,出現了一批生動活潑、形式創新的網絡寫手。在這一時段,網絡成爲團結民間性文學寫作的媒介,如橄欖樹、榕樹下等網站,乃是分佈在體制外、充滿寫作興趣的文學青年發表文學作品的重要途徑。這一時期,“寫語言”成爲核心特點。一代網絡寫作新人成爲網絡語言生產的主要力量,經典語言和網絡語言在這一時段開始分野。第二個時段,網絡文學採取新的分賬制度,改變了以文學寫故事的狀態,進入以故事寫文學的時期,“網絡文化共同體”逐漸成型,網絡文學開始進入自生、自爲和自在時期。這時,網絡文學不再是傳統文學的媒介變體,輕小說、動漫、遊戲等新文化形式攜帶新生代讀者的慾望,激活了穿越、逆襲、玄幻等故事架構模型,衆多作者形成網絡文學的“寫作意識”。新一代“寫手”大展身手、馳騁故事構造力,網絡文學遵循遊戲現實主義邏輯,創造各種類型化故事成爲這一時期網絡文學自我成型的關鍵,“寫語言”被“寫類型”取代。第三個時段,如何想象性地創造出自成系統的“現實世界”,成爲網絡文學寫作的關鍵。無論是魔法系、玄幻系、仙俠流還是克蘇魯等,“寫類型”逐漸被“寫體系”取代,寫作者們紛紛在不同的小說中“創立”自己的“知識規則、任務模式、人物形態和故事構型”,形成了一輪中國網絡文學想象界的大爆發。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家嘗試突破“故事架構類型”,一方面,出現了一批寫實性作品,將歷史、現實融入網絡文學的類型之中,形成新的敘事動力,如《長樂裡》《我們生活在南京》等就是網絡寫作與寫實寫作結合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故事架構式寫作嘗試寓言性地展現普通人生命境遇中的矛盾、困頓、掙扎和拼搏,如《將夜》《夜的命名術》《詭秘之主》《我的治癒系遊戲》等,故事架構與寓言現實相結合,網絡文學攜帶自身特性創造出另一種現實。

網絡文學的三十年是不斷增進數字文學與中國社會現實之關聯的三十年。一方面,網絡文學已經形成了自身相對穩定的文體形態和敘事模式;另一方面,網絡文學正在成爲當代中國社會現實的“總體性寓言”,言說現實生活中潛藏的生命意志和文化邏輯。鑑於此,反思中國網絡文學三十年傳統,不僅是探索網絡文學自身發展的道路,更是思考中國當代文學如何有效表達現實經驗的多元路徑和方法。

(作者繫上海市高水平地方大學創新團隊“文化轉型與現代中國”特聘專家、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國網絡文學三十年

開顯“世界性”面向

李瑋

2021年,歐陽友權發表《哪裡纔是中國網絡文學的起點》一文, 提出1991年誕生於北美的華文網絡電子刊物《華夏文摘》是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起點。歐陽友權在文中說,“廓清網絡文學的起點,不只爲追溯一種事實真相,更在於給中國網絡文學找到一個可供認同的時空座標,以確立文學實踐與觀念邏輯相一致的歷史合法性,讓這一文學的‘來路’與‘去向’在觀念建構時找到正確的打開方式”。“中國網絡文學三十年”並不是爲了拉長網絡文學的歷程,而是爲了強調網絡文學發生的“技術基礎”,即互聯網的廣泛推廣,以及互聯網技術發展過程中具有去中心化特徵的信息共享和多點互動的技術模式,創生了“人人皆可創作”和“時時都能評說”的新型文學制度,由此帶來“新文學”的產生。“中國網絡文學三十年”的定位以“媒介技術”的革新作爲關鍵,中國網絡文學的發生建立在媒介轉換的基礎之上,並由此帶來文學制度的變革以及文學生產機制、面貌和種種特徵的變化。歐陽友權不再把網絡文學視作紙媒或是文字系統內部通俗文學發展的延伸,也不僅從商業視角出發將網絡文學等同於特定時代的通俗文學和娛樂文化,而是更重視互聯網技術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根本性變革,並將文學的變革納入其中,從互聯網技術時代的新文學來定位“網絡文學”。

此種技術革命和由此帶來的變化並非發生在某個國別內部,而是一個世界性、人類性“事件”。將網絡文學納入這場打破歷史連續性的“事件”,是將網絡文學定位於由互聯網技術帶來的整個人類文明轉換的基礎上。改變既有的中心化的傳播方式,代之以“網絡基因、去中心化,網友自由發帖,多點互動”的互聯網文化特徵。正像技術革命是從北美被引進到中國,網絡文學也發源於北美,並漸次影響到中國。從1991年北美的第一份華人電子雜誌,到1994年中國正式加入互聯網後,BBS、論壇以及網站文學頻道的出現,再到“榕樹下”等原創文學網站的建立,中國網絡文學的誕生過程,正是技術革命在文化領域的影響漸次深入的過程。將世界性的技術革命作爲網文發生的起點,對中國網絡文學三十年進程的描述將與中國的改革開放緊密相連,呈現改革開放進程對中國網絡文學發生發展的影響。技術的流動和文化的變遷具有世界性,但不能否認此種技術革命是中國向世界學習的結果,因而網絡文學的發生過程不應該僅僅在中國內部尋找源流,而應該放眼海外,正視網絡文學發生過程中的世界性影響,重視網絡文學與世界技術革新、文化變動互動的特點。

“中國網絡文學三十年”依託“技術基礎”,因此網絡文學不能等同於“類型化網絡小說”。類型化網絡文學只是網絡文學與商業化結合的產物,是“時代、市場與讀者合力作用的結果”。除了類型化網絡小說,網絡詩歌、網絡散文等均應被納入網絡文學的範疇。“中國網絡文學三十年叢書”敏銳地看到“媒介融合在網絡文學領域的應用並不是一件新鮮事,我國網絡文學發展早期就有過類似的嘗試”。叢書不再將網絡文學定位於“一個靜觀的客體”,而是從“主體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多元化生態系統”來思考網絡文學的存在方式,對網絡文學從平臺、作家作品到運營、讀者等諸多方面的動態呈現,讓我們看到僅僅將文學視作封閉、孤獨的靜態文字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圍繞IP運營的全產業鏈打破了媒介的區隔,形成一種新質生產力。網絡文學三十年的發展也爲思考“文學是什麼”提供了新的參考,它所面向的是世界範圍內互聯網語境下的“泛文學”發展問題,而不是民族內部文學商業化的問題。

“中國網絡文學三十年”的世界性面向,也表現在其對中國網絡文學世界性傳播的重視。首先是2007年以前的出海萌芽期,這一時期各大網絡文學平臺向海外出售版權。其次是2008年到2014年的海外傳播積累時期,這一時期中國網絡文學火爆東南亞地區,並開始向英美日韓地區延伸。最後是2015年之後形成網文出海熱,網文出海的正版化、主流化和官方化路徑開始形成。網絡文學成爲中國文化對外輸出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這是網絡文學世界性面向的重要佐證。依託互聯網而生的中國網絡文學以其輕鬆歡快的內容、緊湊跌宕的情節節奏吸引讀者,更重要的是互聯網帶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在網絡文學作品中被表達。網絡文學對多種文明之間衝突和對話的重視,讓東西方文化的進一步交流和互融、多元文明的對話和共生成爲可能。

“打造世界網絡文學的‘中國時代’”,這是學界對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的期許。這種期許建立在從一開始就把中國網絡文學定位於世界性技術變革的基礎上,建立在對中國網絡文學內涵和外延的技術媒介創新性的強調中,建立在對中國網絡文學產生世界性影響的強調和闡釋中。

(作者系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項江濤

新媒體編輯: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聯繫我們

點個“在看”不失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