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你說,從天掉下5000億元該怎麼花?

愛爾蘭政府以低稅率爲誘因,成功吸引包括蘋果公司等跨國企業進駐;創造了有「凱爾特之虎」美譽稱號的「愛爾蘭經濟奇蹟」。圖爲2014年在愛爾蘭首府都柏林舉行的聖派翠克節遊行一景。圖/作者:Miguel Mendez;取自Wikimedia Commons

誰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打輸了官司,竟被判「獲得」天文數字的鉅額金錢。

2016年8月30日,歐洲聯盟執行委員會決議,認定愛爾蘭政府不當給予蘋果公司租稅優惠,要求蘋果公司必須補繳2003至2014年間、合共130億歐元的稅額給愛爾蘭政府,並加計利息與罰金。此一決議,曾讓個性溫文儒雅,從不大聲說話的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難得爆了「粗口」。

經過8年多的爭訟後,上週(10日)歐盟最高司法機構—歐洲法院作出最終裁定,確認歐盟執委會的返還命令有效,蘋果公司必須如數支付愛爾蘭政府。

這筆換算成新臺幣約5,000億元的稅款,雖然金額龐大,但對於年營業額超過全球四分之三國家全年GDP的蘋果公司而言,其實是九牛一毛,而且錢早就已經「攢便便」,放在銀行的代管賬戶中。

這筆鉅額稅款,可以說是由歐盟執行委員會精心包裝、繫上緞帶蝴蝶結奉送,對於愛爾蘭政府而言,是不折不扣、天上掉下來大禮。但有趣、又同時令人丈二金剛摸不着頭緒的是,在蘋果與歐盟這麼多年的稅務爭訟中,愛爾蘭政府一直站在蘋果公司這一邊。

愛爾蘭政府堅稱未給予蘋果任何特殊待遇,蘋果完全按照愛爾蘭的正常稅收規則納稅,甚至所費不貲地聘請律師加入蘋果與歐盟的訴訟;根據預算資料,愛爾蘭政府支付的訴訟費用,已經超過1,000萬歐元。換言之,這130億歐元,愛爾蘭政府不僅一毛不要,還花錢強調立場,何以如此?

時間回到20世紀初期,部分國家或租稅轄區,開始以免稅或極低稅率爲號召,吸引外國資本和企業進駐,提供企業租稅的「避風港」或「庇護所」,藉以賺取登記、管理與金融服務等收入,以期促進當地經濟發展。這一現象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公司所得稅率普遍從50% 起跳的大環境下,達到了巔峰。這些國家或租稅轄區,通常被稱爲「避稅天堂」或「租稅庇護所」。〔注1〕

在諸多避稅天堂中,愛爾蘭向來被認定是以低稅率與租稅優惠爲誘因、以企業爲中心的租稅庇護所,成功吸引許多跨國企業前往建立據點。愛爾蘭政府認爲,歐盟執委會的裁決,嚴重威脅愛爾蘭吸引跨國企業的能力,因此對於委員會的決定,表示強烈反對。

就刺激經濟發展而言,事實也證明愛爾蘭政府的策略相當成功,不論是經濟成長或失業率等各項數據,愛爾蘭經濟的表現,都遠遠地甩開同屬富國俱樂部的其他OECD國家。愛爾蘭從西歐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躍身成爲世界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人均GDP高居全體OECD國家第二,創造了有「凱爾特之虎」(Celtic Tiger)美譽稱號的「愛爾蘭經濟奇蹟」。

歐盟法院的判決,雖然使得愛爾蘭政府顏面無光,因爲當權者一再堅稱愛爾蘭不是跨國企業的避稅天堂,並且從未給予特定公司租稅優惠,但這畢竟只是面子問題。真正的危機在於,如果蘋果公司與歐盟的稅務爭議,導致愛爾蘭境內比肩繼踵林立的跨國企業,對於愛爾蘭政府失去信任而撤離,這將是愛爾蘭無法承受的經濟「末日情境」(doomsday scenario)。因此,即便都柏林聯合政府由不同政黨所組成,始終選擇與蘋果公司站在同一陣線。

最後,對於並不愁錢的愛爾蘭政府,這筆燙手山芋稅款究竟應如何使用,成了難題。筆者提出一個愛爾蘭政府、愛爾蘭人民與蘋果公司三贏的提案。約略與歐洲法院作出判決的同時,蘋果公司舉行新產品發佈會,推出支援AI功能的iPhone 16系列手機。這筆130億歐元的稅款,拿來替全愛爾蘭500多萬人口,每人添購一隻頂規的iPhone 16智慧型手機,絕對綽綽有餘。

〔注1:臺灣常有「租稅天堂」的說法;推究其源由,應是「haven/避風港」與「heaven/天堂」兩字英文拼法相近,所造成翻譯上的訛誤,不應一錯再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