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穩定農產價格需新科技和政策工具

精準掌握農業基礎資料是農業監管的根本,依據現行規定,農民想取得現金救助及補助,事先均需向地方政府申報種(養)植種類、數量、放養日期等資料。農政機關若有徹底執行就能精準掌握放養量,及早知悉飼養數量有無變動,至於天候異常、禽流感疫情及進口飼料原料價格變動等資訊,都是影響農業產量及價格的重要變數,農政機關理應充分掌握。

尤其,農政機關先前宣稱已建立精準的「農產價格預警機制」,應該可以預判問題的嚴重性,提早做危機處理,卻沒有發揮作用;還配合行政院穩定物價政策,壓抑蛋價上漲,提油救火,終於讓問題爆發,造成廣大民怨,透露出農政機關施政和現行的農產品監控暨預警機制,確實存在缺失,需全盤檢討改進,才能讓民衆安心過日子!

全球極端高溫、森林大火、洪水、病蟲害、流行疫病和乾旱的發生率愈來愈頻繁,由於農產品生產與消費的彈性相對較小,容易受到種植面積、異常天氣和集中上市等因素影響,加以易腐損、具週期性(如季節性、循環性等),想有效穩定農價,關鍵在於精準掌握農產數據、具專業判讀解析能力及提出最即時應對措施。

據此,想建立能發揮農產品監管暨預警功能的機制,具體作法包括:1.實施強制性農民(含種苗生產業者)申報及查覈機制,並予農民福利措施掛勾;2.蒐集篩選正確有用的農業生產數據,建構數據結構框架,避免瞎子摸象或以偏概全;3.邀集相關領域學者、專家,以及專業農民等成立「農產監管暨預警」國家隊,幫助數據解析和政策擬定;4.培育農業大數據解析人才,並透過物聯網、人工智慧、區塊鏈、遙感、5G,以及區塊鏈等技術運用,提升資料處理和分析技術能力;5.建立專業化的農產品市場分析模型,定期研判產銷形勢併發布準確的預警信號,引導市場預期和農民生產意向;6.實施農產品供需平衡表制度或農業展望(如歐盟每年發佈三次重要農產品市場的短期展望及每年發佈一次未來十年農業市場和收入前景的中期展望),實現對市場供需形勢的超前預警;7.透過異業結盟;鼓勵有意願的民間企業與試驗研究單位和學術機構合作,設立農業大數據服務平臺,活化農業基礎資料,幫助農作出生產決策。

面對農業生產環境的多變,隨着新科技的創新和研發(如人工智慧可提供風險預測和作物建議),有更多的施政工具(如美國聯邦多災種作物保險(MPCI)、出口促進計劃(EEP)、歐盟生態計劃、收入再分配支持、危機準備金等等)來穩定農產品產銷和價格,讓農民能享受數位紅利。臺灣農業施政卻還是落入選舉思維,偏重在讓農民立即有感的福利措施,用於農業新科技研發及新商業模式建立的經費偏低,研發動能明顯不足,無法滿足農民實際需求。

蔡政府應該從缺蛋事件獲取教訓,導正扭曲性政策,來以因應加入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後,需大幅降低進口關稅,放寬國外具成本優勢的農產品大量進口等,對國內農業帶來的負面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