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韓FTA夾殺臺灣?劉仲明:要創新,別死守過去
▲劉仲明認爲,面對國際競爭,臺灣不應死守過去成就,反而要創新。(圖/記者徐文彬攝)
中、韓兩國6月1日簽定自由貿易協定(FTA),外界擔憂,臺灣重點產業8年後不但要面對「競敵」韓國,還得接受中國「升級後」的業者挑戰。工研院長劉仲明認爲,臺灣如果不創新,只想死守過去的優勢產業,「其實最後是守不住的,不須要這麼做。」他提醒,創新的同時,應該思考如何將中國市場納爲己用,藉此打破臺灣市場規模不足的限制。
劉仲明接受《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訪時,針對中、韓FTA恐夾殺臺灣業者發表看法,他認爲,臺灣的創新能力優於兩者,有足夠條件轉型升級,不妨破舊立新。他說,中國要做到真正創新「還很久」,因爲它的市場實在太大,光守成也做不完,況且,要從一個跟隨者轉型創新並不容易,「工研院做了20幾年,所以我們知道這個轉變有多困難。」
至於韓國,劉仲明認爲雖然值得尊敬,但企業文化似乎相當封閉,他舉例,曾聽聞在韓國企業的會議桌上,只要老闆在,底下員工幾乎不敢有聲音,「從這個文化來看,說他們很會創新,我是不太相信,創新就是要有自由的思維。」
相較之下,臺灣談創新,不但具備核心技術,業者也很靈活;但仍有一項難題──市場規模太小,「你做很新的東西,如果沒有足夠環境讓你長大,是很困難的。」劉仲明提醒臺灣業者轉念,不妨把中國當成自己的市場。他舉例,兩三年前,清大研發出桌上型電子顯微鏡技術,便是選擇向外發展,如今在中國一年可望賣出十幾臺。
若將創新問題拉回產業面,劉仲明認爲,臺灣只要能看清方向轉型,甚至結合本土特色,就不必天天擔心被追趕,「跑得夠快,就不用一直回頭看是否被追上,除非我們自己原地打轉。」但他也提到,如果臺灣業者不願創新,只想守住原來最具優勢的產業,早晚會失守,「不須要這麼做」。